淮南

首页>地方频道>淮南

淮南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成进度居全省首位

为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管并重、平灾结合”的要求,我市扎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提升抵御和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目前,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成进度居全省首位。

在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我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全市170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室内型场所占比38.33%,室外型场所占比61.67%,实现城区15分钟覆盖率达95%,构建起分级分类、平急结合的全域安全保障网格,形成“室内外互补、平急结合”的防灾空间格局。

据悉,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二期辅助调度系统可实现“智能匹配”,当灾害发生时系统可基于灾情类型、影响范围自动筛选最优避难场所;“资源可视化”可实现实时呈现各场所容纳人数、设施设备配置、避难场所种类、物资配置数量等关键信息,提升指挥调度透明度;“动态监测”可实现联动气象部门实时获取天气变化、降水量及灾害预警信息,贯通“灾前风险预警—灾中资源调度—灾后效能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应急响应向智能化、科学化转型。

为高效率、高标准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切实提升灾害应对和紧急避险能力,市应急管理局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通过高效统筹与技术创新,率先完成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二期辅助调度系统审核工作,成为全省首个完成数据审核的市。这一成果标志着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后续应急资源调度和灾害响应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二期辅助调度系统上线后,采集内容由一期的41项扩展至61项,新增“场所性质、建设方式、管理单位、场所功能区”等35项关键指标,优化了“省-市-县-乡镇-社区”五级管理体系,涉及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共17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4个、县级97个、乡镇(街道)级49个、村(社区)级28个场所。

记者 鲁 松 通讯员 陈岙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