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巢湖市创新推行“三位一体”工作法,通过打造新风文化阵地、完善制度约束、创新积分管理,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移风易俗新路径。
巢湖市黄麓镇合群村村干部正在给村民们宣传“村规民约”
巢湖市槐林镇龙王村村规民约
一、主要做法
(一)阵地夯基:30处新风文化点润民风
有效整合全市农村地区各类资源,将一些群众聚集地或闲置场所建成群众性移风易俗文化阵地30处。将村部文化礼堂与文明实践阵地融合建管,打造“新风礼堂”,中垾镇小联圩村新风礼堂每年承办婚宴等30余场,年接待群众超3000人次;银屏镇芙蓉村开放村祠堂作为村民办理白事宴席场地,每年为村民节约场地、服务等费用2万余元;槐林镇龙王村村民们平时喜欢聚在村里一棵古树下纳凉,村党委也常去树下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久而久之,龙王村开辟“古树议事”阵地,村干与村民在家长里短中,宣传了移风易俗新观念,成为村民们接受文明新风文化的打卡地。苏湾镇老年大学,开设移风易俗系列课程,结合真实案例讲解陈规陋习危害,组织老人编排相关文艺节目,以“巢湖民歌”等表演形式传播文明理念,带动家庭参与移风易俗。近年来,巢湖市依托各类新风文化点,开展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8万余人次。
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移风易俗“十抵制 十提倡”宣传
巢湖市中垾镇小联圩村新风礼堂开展“银龄倡新风 低碳靓家园”为主题的节能低碳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巢湖市柘皋镇板桥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和移风易俗监督员对村里近期的红白事办理情况开展入户宣传引导
(二)机制固本:600个监督小组强约束
全市141个村(社区)制定了完善的村规民约,明确了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如限定宴席桌数不超过20桌、菜品价格不高于一定标准等。为强化村规民约的有效落实,各村(社区)在红白理事会基础上,将触角延伸至各自然村,由村里老党员或威望较高村民担任移风易俗监督员,相近自然村之间组成移风易俗监督小组600个。各村监督小组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村里婚丧嫁娶信息,并及时进行宣传引导和监督,近年来,成功劝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100余次,同时,积极将践行移风易俗好的家庭,及时向村(社区)推荐,作为“星级文明户”候选家庭,近年来,共推选出“十星级文明户”4697户,有效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更多家庭践行文明新风尚。
巢湖市槐林镇潘付村村民在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三)积分赋能:141个文明超市激活力
推广“文明积分超市”物质+服务+精神多向激励机制,充分整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积分制,在全市 141 个村(社区)建立了“文明积分超市”。每个村(社区)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文明积分超市”赋分和兑换规则,并向群众公开。在“文明积分超市”不仅能让村民兑换到纸巾、牙刷、米面粮油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还能用积分享受到诸如免费理发、健康体检等贴心服务项目,更为重要的是,积分高的村民在村里各类先进评选中更具优势,如“信用户”“好婆媳”等荣誉称号,成为村民们竞相争取的精神奖励。这种多元的激励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村民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近年来,参与移风易俗获得积分的村民逐年提高,移风易俗也实现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疏导”的转变。
巢湖市黄麓镇门歌说唱移风易俗
巢湖市烔炀镇曙光村为星级文明户挂牌
二、工作成效
(一)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村民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支持率和认可度均超98%。近年来,全市农村地区红白喜事宴席场次及规模同比减少10%,人情支出下降15%,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减少85%。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已成为村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社会风气持续向好。新风文化阵地不断拓展和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文明素养稳步提升。村(社区)内攀比之风减少80%以上,邻里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文明和谐、互帮互助的乡风民风日益浓厚。乡风氛围愈发和谐,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三)乡村治理更加高效。“一约四会”+积分制的治理机制现实全域覆盖,村规民约和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决策和管理,乡村治理向精细化、规范化不断迈进。良好的乡风文明,为乡村全面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精神文明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