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宗庆后追思会昨日在娃哈哈集团下沙基地举行!绍兴茶场代表越商代表冒雨送别“老友”

昨天的绍兴和杭州,寒风中细雨绵绵,格外清冷阴郁。上午10点,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的追思仪式在娃哈哈集团下沙基地举行。宗庆后生前工作过的绍兴茶场领导、工友等一行6人带着花圈,冒着寒风细雨,一大早赶到现场和宗老最后一次作别。

27日,本报以《宗庆后的庭院里,种着一片茶树》为题,报道了宗庆后在绍兴茶场工作14年的点点滴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继续展开追访,宗庆后的工友讲述了他当年在绍兴工作、生活的细节;新老企业家感怀宗庆后留下的精神财富。


市民代表送来菊花和娃哈哈产品吊唁宗老。

送老友最后一程。 潘松涛 供图

昨天一早,冷雨下个不停,温度仅为6℃。“发小”潘松涛是参加追思仪式的老茶场退休职工代表之一。早上8点半,潘松涛一行人到达现场后,下沙基地门口两侧已经排起了长队。“只有定向受邀的人才能进入追思仪式大厅。需要提前录入信息,并且现场扫码后才能进入。现场有很多自发赶来的市民,他们拿着鲜花、AD钙奶聚在门口,听口音还有从外地赶来的人。”潘松涛说。

“宗老一路走好!”来送别的人中,突然有人喊道。人们把门口围满了,都想进去悼念。雨下得比较大,为照顾到没有带伞的宾客,接待的娃哈哈员工们撑着大伞组成了一道“人工雨棚”,引导宾客往休息室走。“因为要爬几层楼梯,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员,都是被接待人员一个个搀扶上去的。”周到的照顾让潘松涛感到很暖心。

在追思仪式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带潘松涛一行人参观了娃哈哈集团从无到有的展览。讲解员一路带着他们参观并解说。“即便是后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宗总也从没有停下脚步,他一心想着企业如何取得更大的发展……”说着说着,讲解员姑娘就红了眼眶。讲到最后,她已经泣不成声,拼命地擦眼泪。

“我们在场人的眼泪也都被讲解员姑娘引出了,大家听的时候都在默默拭泪。”潘松涛说,通过讲解,他还了解到一些之前没怎么关注的信息。比如,凡是对娃哈哈集团有过突出贡献的员工,宗庆后给他们批地基、造房子,全力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

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献上了花圈。追思仪式较为简单,大约持续一小时。现场管理严格,禁止摄像拍照。参加人员都很遵守秩序,默默地表达哀思。宗庆后的遗像放在鲜花丛中,仿佛他音容笑貌还在。“一晃60年过去了,曾经一起蹦蹦跳跳的小年轻不在了。当年的一幕幕往事不断在脑子里回放,内心感到很难过很惋惜。”说到此处,潘松涛叹了口气。追思会的最后,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含泪致谢宾客。

由于身体原因,同在绍兴茶场支农过的冯长英未能参加追思会,她托老知青代自己给宗庆后献上了花圈,以此表达对老友的思念。她说,愿天堂没有病痛,宗老一路走好。

记者了解到,绍兴市工商联主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联集团董事长徐爱华,浙江永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利,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等绍兴企业家昨日上午出席了宗庆后同志追思仪式。

“从2013到2017年,这五年我们每年3月都会一起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他的发言不仅关心经济发展,还会聚焦社会上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宗老生命的厚度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真正诠释了爱党、爱国,听党话、感党恩,心怀百姓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精神。”徐爱华说,因为自己也是从大山里走出的,与朴实的宗庆后一见如故,多年来交情很深,去年12月还一同出席了省工商联相关会议,宗老的离去让她感到意外。在大家心里,宗老的精神永远活着。

“他是一个特别有梦想,一直勇敢往前走的人,是浙江企业家的表率,是我们这批年龄比较大的企业家的代表。”周永利是绍兴较早的工商业者,1975年开始创业。他说,在自己心目中,宗庆后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的勇者,做企业、为人各个方面无可挑剔。

“但凡在以前的绍兴茶场待过的,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宗老的事迹。”前天,一名老知青家属给记者留言道。本报报道也再次引发了当年与他共事的老知青的回忆潮。他们中不少人昨天联系记者,分享了更多关于宗庆后在绍兴茶场奋斗的记忆。

绍兴茶场退休职工周景贤作为绍兴最后一批知青,当年到达绍兴茶场时,曾和宗老同住一层宿舍楼。加上他比宗老正好小一轮,因为同生肖,所以很说得来。当时周景贤家住北后街(当年属蕺山街道),宗老家在杭州,相互都到对方家做过客。

这幢知青宿舍是两层楼的水泥房,一楼住已成家的职工,二楼住单身职工。周景贤住四人宿舍,宗庆后是老员工,在茶场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两人寝室相隔不远。大家常常从食堂拿了“盒饭”就一起到宗庆后的宿舍一边吃、一边聊天。当时的盒饭是用一个圆的铁饭盒由食堂统一蒸的,一盒是半斤米饭,如果要求二两、三两,食堂工作人员会打出一些,菜再另买。当时宗庆后的宿舍里有成套的家具,作为大龄青年,虽然还没对象,应该也在为成家“积攒家当”。

1978年,宗庆后回杭州后,在一家校办工厂工作。他曾邀请茶场老同事去杭州玩。周景贤、袁国华、金锦生等同批的绍兴知青,约上了与宗庆后年龄相仿的杭州知青王养刚,一起到宗庆后家做客。

今年已65岁的袁国华回忆说,宗庆后当时跟父母同住,家里兄弟也多,房子很小,在二楼,环境就和电影《72房客》差不多,公共区域摆放着做饭的煤炉。5人挤在客厅兼餐厅的房间里喝茶,聊得很开心,大约聊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大家还去杭州师范学院见了一位当年的老同事,又约着一起去西湖边看了风景。

“听到宗老离开的消息,感到太可惜了!像他这样,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员工,能帮上就一定帮的好人,值得举国尊重。”袁国华在茶场工作时就很钦佩宗庆后。他记得宗庆后每天很早就穿着很厚的衣服、戴着草帽、扛着锄头出工了,每次回到茶场的时候,都能看到厚厚的衣服已被汗水湿得拧得出水。而且宗庆后是特别喜欢看书、思考的人,文笔在茶场出了名的好,而且从没听他抱怨过什么,话也并不多。

1996年娃哈哈AD钙奶刚投产不久,宗庆后就让司机开着一辆吉普车来绍兴,先接上当时已调到农业局工作的周景贤,再接上了袁国华,送给两人每人10盒AD钙奶,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的新产品。宗庆后让他们两人陪自己回茶厂走访,还特地去茶厂办公室坐了坐。

“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感情很纯粹,比如互相来往都是空手,但如果谁提出要帮忙,能帮的都会尽量帮忙。我知道的茶厂老职工如果有请宗老帮忙的,他也会尽心帮。”袁国华说,茶场很多人都去过宗庆后的办公室。他虽然很忙,也会尽量陪大家聊聊近况。

“我们当年同吃同住同劳动,私下关系非常好,加上他年龄在我们当中排第二,大家叫他‘二哥’,我和他却有更亲密的称呼,我叫他‘大头’,他叫我‘阿毛’。”1947年出生的金阿毛和宗庆后是同时代的杭州知青,两人一同从舟山农场来到绍兴茶场,一起度过了艰苦岁月。据金阿毛介绍,1964年从舟山农场过来的知青原是90多人,大家住的是劳改宿舍,他就和宗庆后等十多人住一间。后来才住上茶场宿舍,是七八人一间,两人也是同宿舍。

金阿毛1968年成家后育有一儿一女,孩子叫宗庆后大伯伯。宗庆后回杭州后,有时也会到绍兴来,并径直到金阿毛家,和他聊天。宗庆后1981年时曾来过绍兴,告诉阿毛自己也成家了。创办娃哈哈后,宗庆后也曾到过金阿毛家。金阿毛和妻子、女儿都在绍兴茶场工作到退休,现在仍住在绍兴茶场。

宗庆后去世后,外界刷屏般的追悼说明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对于他留下的创业精神,企业家们则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虽然没有跟宗庆后打过照面,但长业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虞学泽也经常关注他的事迹,学习他的经营哲学。“他为人做事非常简单、坚忍,这两个品质也是我管理企业一直在强调的。”虞学泽说,宗庆后年轻时在绍兴茶场历练以及日后创办娃哈哈集团,都离不开这两个品质。而当年自己接手长业时,企业正处于在困顿期,他带着团队凭着一股韧劲儿,坚持转型创新,让企业走出了泥潭。

“宗老给我们企业家树立了一个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浙江新海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英激动地说,这两天看了很多关于宗老的报道,为他的离去感到惋惜,她还参与了宗老的网上吊唁活动。梁伟英说,她最佩服宗庆后的是,企业发展到这么大,却多年来一心一意干实业,这种专注太不容易了。多年来,梁伟英经营的化工企业一直用娃哈哈纯净水做实验。“因为娃哈哈的纯净水做出来的样品比较标准,用其他品牌会出现偏酸或偏碱的情况。”梁伟英说,宗庆后、冯根生、鲁冠球等上一代民营企业家谢幕后,希望新生力量赶快接上来,把宗老这一代企业家的精神发扬光大。

浙江圣塔绍兴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金是新生代企业家。他说从宗庆后身上,看到了父辈创业的艰辛。宗庆后注重亲力亲为,经营上有胆识魄力,生活作风艰苦朴素,不管时代如何改变、物质条件如何提升,这种精神力量始终激励一代又一代浙商。“我们要向宗庆后等老一辈企业家致敬,更要学习这种精神,在坚守主业时守正创新,继续做好黄酒产业。”王金金说。

长期研究企业的经济学者、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李生校,也在企业研究中长期跟踪关注宗庆后的经营管理方略。他表示,宗庆后先生可以说是人民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的标志性人物,富而有仁。他把企业打造成了始终坚守在食品行业的良心企业,牢牢把住食品安全关,用合理的价格做大了民族品牌。他心里装着人民,胸中放着国家,为国担重任、为民办实事,做了很多好事不声张。

虽不是企业家,但经常跟企业家打交道,富盛镇纪委书记谢云飞对宗庆后尤为关注。他说,作为一名富有传奇色彩的浙商元老级人物,宗庆后在反腐败、树立亲清政商关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表率作用。他曾表示,民营企业是全面从严治党受益者。各级领导干部同企业家打交道,要做到交往有道、公私分明,把“亲”和“清”都做到位了,才能搞好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如宗老所说那样,让广大民营企业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受益者。

2016年,徐爱华(右)和宗庆后在北京开全国两会期间合影。徐爱华 供图

本报27日的特别报道第一次详细记录了宗庆后在绍兴茶场的奋斗史,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在茶场的时候他力气最大,干活最厉害,吃得起苦,并且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同样在老茶场工作的读者孙虹看到报道后跟记者说,在绍兴茶场那段岁月,日子很艰苦,但宗庆后的意志力比别人都要强,他关心国家大事,一有空就看书看报,没钱买报纸,就收集别人看过的旧报纸看,如《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所以他日后成就一番大事业也不足为奇。

读者顾鹏程说,这两天他仔细阅读了《今日越城》特别报道,对宗庆后当年在攒宫茶场修大坝、挖土沟、拉石头、种茶叶、挑大粪、学插秧、杀年猪等轶事有了深入了解。宗庆后在绍兴茶场磨炼了14年,可以说学到了越地“胆剑精神”的精髓,并且用到自己日后的创业中。他脚踏实地干实业的创业精神、事无巨细一把抓的管理风格、低调节俭却仁心慈厚的人格魅力,与改革开放绍兴第一代创业者的精神一脉相承、息息相通,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精神财富。大家深刻缅怀宗庆后,就是在向这些站在时代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民营企业家致敬。

“宗庆后不仅是优秀的企业家、浙商楷模,他还是干农活的好手。”看完报道,浙江之声记者沈亭亭感慨道。这篇报道,生动地记录了宗庆后在绍兴茶场种地、挑担、拉粪、杀猪等干农活的细节,他勤劳刻苦的品质在青年时期就显现出来,为他日后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年轻时的苦日子,让他更加珍惜企业成功来之不易,因此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读书、练字、打篮球等广泛的兴趣,让他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这几天,记者得到很多类似反馈:看完报道后,大家才深入了解到宗庆后原来和绍兴有这样一份特别深厚的情缘,对他的认识更为立体,对他的为人更加敬佩,从他身上学到了更多的精神动力。富盛镇党委委员徐周文说,这些天,浙江日报、浙江之声等多家媒体赶赴绍兴茶场,采访宗庆后在这里生活工作的经历。无论在绍兴茶场,还是创业阶段,宗庆后兢兢业业的精神,都值得所有人学习。宗庆后与绍兴茶场结缘,如今茶叶又是富盛的“金名片”,宗老的精神激励着所有人,继续做大做强富盛茶叶等产业,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看过本报报道的网友们,也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达他们对宗老的敬意。网友冉阿让说,宗老为人处世得当,企业发展才会那么好。网友鲁自强表示,他是浙商传奇人物代表者之一,聪明肯干、吃苦耐劳、大胆心细、抢抓商机且能与时俱进。

宗庆后(后排举手者)和“战友”在舟山,潘松涛同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8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