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

首页>地方频道>亳州

亳州:珍爱自然资源 共建美好家园

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日,我市多地多部门开展了“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耕地保护、湿地保护、动植物保护等工作,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市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人人参与从身边小事做起

“地球只有一个,她的资源有限,不可以随意挥霍……”4月22日上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在市区魏武广场附近举行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展板、展台、发放资料等方式,向市民宣传地球日有关知识。

“通过他们的宣传,我对地球环境有了敬畏之心,以后要通过保护身边的动植物、践行低碳生活、节约粮食等方式,为保护地球环境尽一份力。”市民秦松岭表示。

除了市直部门,各县区有关部门也以多种形式宣传“世界地球日”。利辛县生态环境分局联合城关镇向阳社区开展了“世界地球日”宣传进社区活动。活动现场,宣讲员从“了解地球”板块开始,介绍了地球生态环境情况,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活动还通过普及节能减排小知识、发放环保布袋宣传品等方式,引导群众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环境尽一份责任。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谯城分局走进市区杨庙社区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工作人员通过向居民发放宣传册、环保袋等方式,引导大家学习自然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活动中,工作人员还走进社区幼儿园,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节约资源,爱护地球。

下一步,我市相关部门还将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市民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以“长牙齿”措施守护耕地红线

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近年来,我市还多管齐下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市持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聚力推进耕地资源保护,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市补充耕地入库5800亩,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4500亩入库任务;全市耕地净流入10816.35亩,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目标。

植树造林是保护水土最好的方法。我市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基于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道路林网、河流林网、农田林网和村庄林网建设,“四旁四边四创”“五小园”建设,以及义务植树等造林绿化活动,持续推进增绿补绿,筑牢生态屏障。2023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0.55万亩、封山育林0.82万亩、退化林修复2.92万亩、森林抚育6.18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71.5万亩,成功创建4个省级森林城镇、43个森林村庄,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高质量保护“地球之肾”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工作。作为亳州天然的城市湿地,暮春时节,陵西湖湿地公园美不胜收,蓝天白云下,碧波荡漾,绿树成荫,桐花飘香,白色的空中廊桥横卧碧波之上,芦苇丛里小鸟啾啾鸣叫,红色的散步道上人们在赏景拍照,孩子们在追逐嬉闹,处处皆风景的陵西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美得像一幅画卷。

在湿地保护工作中,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律宣传和开展“世界湿地日”宣传等活动,利用网络、湿地知识宣传单等方式,引导市民共同保护湿地资源、保护野生动物,逐步提高群众湿地保护意识,形成人人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制度。我市印发并落实《亳州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亳州市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湿地保护提供强有力支撑。我市还研究制定了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条例,对湿地利用、湿地污染治理、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进行明确,推进湿地高质量保护。目前,我市湿地保护率达51.82%,超过林长制考核指标(51.8%)。

实施湿地优化提升行动。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利辛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涡阳道源国家湿地公园、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利辛阚泽省级湿地公园等4个湿地公园均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不断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行动,有效解决了湿地自然公园与矿产权重叠冲突等问题。

打好“三大保卫战”

地球环境资源的三大生命要素是空气、水和土壤。近年来,我市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亳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

我市不断优化治污方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坚持“管”“治”结合,持续“亮剑”大气污染。我市打造大气污染防治“非现场”智慧监管平台,2023年,在全市构建集“实时监测监控、数据分析、超标报警、指挥调度、网格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气环境智慧指挥监管平台,实现环境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闭环管理,大幅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城乡一体化,实现市域内联防联控。推动大气污染治理齐头并进,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共治,形成强大合力。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3.86,改善幅度居全省第6位。

坚持“点”“面”结合,守护城乡碧水。我市加快弥补基础设施短板,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减少农村水体面源污染。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有效进行控源截污。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守护百姓生命之源安全。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持续推进共商共治。2023年,全市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92.3%。

坚持规范管理,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水平。2023年,我市加强耕地污染源头管控,持续开展涉镉、镍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防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8家新增重点单位全部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

节能减排是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深入统筹实施能耗双控制度,制订《亳州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印发《亳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大政策供给,节能工作扎实推进,能源供给更低碳,能源消费更清洁,节能降耗成效更显著。2023年12月,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出炉,我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试点城市入选。

自然资源保护任重道远。未来,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亳州新篇章。(记者 汝平 通讯员 刘艳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