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社会

合肥新医改十年

  新闻摘要

  2018年,是新医改推进的第十年。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

  2009年底,合肥启动基层医改试点,剑指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其实,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体现在大医院。

  强基层,成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这是医改的努力方向。

  提升基层首诊水平,引导患者进行分流,不仅有利于减轻大医院的医疗负担,更有利于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整合。

  以组建城市医联体为载体,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依托,以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为契机,合肥推动就医流程再造,加快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秩序,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十年磨一剑。

  一路走来,合肥医改步入一个又一个深水区,在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道路上作出不懈探索。

  进驻基层的“高年资”

  12月14日上午9时许。

  裹紧衣服,戴上口罩,从庐阳区晨欣园小区出发,沿着亳州路走上十来分钟,朱永矿便来到了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这条路,他基本上每周都要走上一趟。

  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上电梯,来到二楼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门诊。此时,诊室已经消毒完毕,空调也已打开,朱永矿脱下外套躺到病床上,伸出了左手。

  PICC导管就留置在朱永矿的左胳膊。

  “我得的是癌症,当时在江苏一家医院接受化疗,今天是到社区来维护,社区维护效果很不错。”朱永矿随和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乐观。

  PICC导管可在体内保留一年,为患者长期化疗、营养支持及其他特殊药物使用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静脉通道。

  “PICC置管后,患者在治疗间歇期间可以带管回家,但必须每周进行导管维护。如果维护不当,极易出现敷贴松脱、穿刺点出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安全问题,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为朱永矿提供维护的护士李敏,来自中国科大附一院。

  一直以来,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缺乏,PICC置管和日常维护大多集中在三甲医院。每周定期维护,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根据国内学者对出院后患者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调查,导管维护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肿瘤患者对PICC导管维护的需求。

  基本护理服务向基层延伸,势在必行。然而,基层面临的技术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2017年7月,合肥在全省率先启动选派高年资护士进社区试点,以城市医联体为载体,以高年资护士为纽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

  作为高年资护士,李敏下沉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8月,在中国科大附一院的支持下,李敏在中心成立了全省首家基层PICC维护中心,探索构建医院—社区—居家三级PICC维护网络。

  “他们来之前,会给我们打电话预约,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他们一来,护士就开始工作,前后也就几分钟时间。”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瞿其梅说。

  育婴工作室、阳光心理工作室、伤口造口护理门诊……随着高年资护士进社区的推广,一个个特色门诊在基层开设起来,就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们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撬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说。

  打破瓶颈的“互联网+”

  进入冬季以来,合肥气温持续走低,一些慢性病患者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适。

  12月16日上午,黄玉兰来到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全科医生咨询她的血压问题。“吃了两种降压药,但是血压就是降不下来,整天头晕,很不舒服。”

  让她没想到的是,接待她的不仅仅是社区全科医生,还有一名远在十几公里之外的合肥市滨湖医院专家。

  “冬季天气寒冷,不少患者血压都会明显升高,可以考虑调整药物,注重平稳降压,把短效降压药更换为长效降压药……”听完黄玉兰的口述,合肥市滨湖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汪兵通过远程会诊中心指导社区全科医生用药。

  一根网线,两块显示屏,将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功连接起来。

  “社区医生接诊时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中心向我们医院发出申请。根据患者病情,医院会派出相应专家参加远程会诊,为社区医生和患者释疑解惑。”汪兵说。

  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既方便了群众就医,也减轻了大医院的医疗负担。不过,不少人都有一连串的担心:基层机构能不能解决问题?是否会耽误病情?……

  毫无疑问,这是分级诊疗的“瓶颈”。

  依托“互联网+”,组建远程会诊中心,将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联”起来,安排大医院专家及时坐诊,为基层提供远程技术支持,有利于打破这一“瓶颈”。

  合肥市互联网医院及远程会诊中心,“坐落”在市一院南区——滨湖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包括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电子病历、远程心电图及远程医学影像等相关功能,可以为居民提供健康医疗在线服务。

  “针对一些小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备基本上够用了,但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是短板。远程会诊中心的技术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的人才缺乏问题。”市一院医联体办公室主任丁海波说。

  “以远程影像为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患者拍片,随后远程传输到我们医院,再由医院出诊断报告。根据诊断报告,基层机构即可针对性用药,减去了患者的来回奔波之苦。”丁海波说。

  其实,合肥市互联网医院面对的不仅仅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医院将打破既定就医格局,带来超乎意料的叠加效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百姓。

  健康观念的“播种者”

  制度建设,是持续推进医改的重要保障。

  2017年10月,合肥按照“一委一办一中心”架构,有序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改革路径与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精神高度契合。

  2018年,市医改(医保)办正式揭牌成立,新的医改医保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财政投入,同步跟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医疗卫生投入达到307.9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1%,年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8%。

  财政投入的持续加大,医保报销的不断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广大老百姓的就医负担。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合肥基本医疗保险创新设立“大病门诊”,城乡居民大额普通门诊年报销额最高可达1500元。

  当然,医改,不只是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更在于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改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现的就是以预防为主的服务原则与理念。

  “我们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要解决居民的基本医疗问题,更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时时关注签约居民的健康。”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明明说。

  今年79岁的杨惠家老人就享受到家庭医生服务带来的便利。由于女儿定居美国,杨惠家及老伴就成了典型的空巢老人。

  进入12月,气温骤降,本来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杨惠家身体更不舒服了,但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在社区家庭医生张慧霞定期走访时,杨惠家向她倾诉了当前的各种状况。

  家庭医生不可能日夜陪护,老人也不符合住院指针,老两口单独在家又非常危险。综合考虑后,在征求老人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了医养结合医院——市一院西区,把老人送到医院进行静养。

  “中心现在定期为老年人群提供健康体检,但不少居民在简单翻阅体检报告后,就置之一旁,时间一久,也就淡忘了各种健康隐患。”周明明说,作为社区医生,我们希望真正把居民健康管起来,传播健康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健康管理,关乎长远。就像一名高血压患者,我们通过科学管理,帮助他稳定控制自己的血压,减少了发病风险,这比单纯治病更重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明明矢志不移推行这一理念。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迎着这一目标,向着下一个十年,合肥医改在攻坚中前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42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