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要闻

王赓歌:仁心仁术,跨越万里

台传媒记者葛星星

飞机降落杭州,王赓歌深吸一口气,肩上无形的重担终于卸下。从2023年12月奔赴万里之外的中非共和国,到2025年6月满载情谊归国,这段时光,厚重、深刻。

作为第20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长,王赓歌带领10名队员,在500多个日夜,直面战乱国的艰苦、肆虐的传染病以及资源的极度匮乏,用医者的仁心与精湛的术业,守护生命,传递希望。

中非共和国总统亲自为他颁发骑士勋章,最高级别的两家医院院长共同颁发“完全满意证书”,中资企业联名写下感谢信,当地民众对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充满信任与感激。这份跨越山海的仁心仁术,已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温暖的注脚。

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赓歌是台州医院院感科主任、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接到援中非医疗任务时,国内新冠疫情结束不久,他刚卸下重任准备“喘口气”。

但对于一名资深的感染病临床专家和感控专家来说,万里之外的非洲,有着别样“吸引力”:随着我国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不少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已极为罕见甚至消失。而在非洲,疟疾、伤寒、霍乱等疾病肆虐,艾滋病、埃博拉、猴痘等传染病也源于那。

“我很早就关注了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和世界卫生组织突发卫生事件专题,定期跟踪非洲疾病流行和暴发动态,尤其是和刚果(金)、中非相关的信息。”王赓歌说,自己早就想去非洲看看,这次恰好是个难得的机会。

出发前,医疗队员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尽管做了充足准备,但真正踏上中非共和国的土地,王赓歌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医疗队支援的友谊医院位于首都班吉,但一国首都竟没有一盏红绿灯。

交通近乎无人管理一片混乱,空气里常年浮动着沙尘,灰蒙蒙一片。最基础的生活条件也难以保障——自来水供应时断时续,生活用水靠医疗队自打的水井。电力更是奢侈品,电压不稳频繁摧毁电器。这样的生活条件,让王赓歌感叹:“这环境比上世纪70年代的家乡还不如。”

“我们都是医生,在各自领域得心应手。但生活上,尤其是修水管修电路方面,那是一窍不通。”困难摆在面前,作为队长,王赓歌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团队尽快适应。

他主动承担累活难活,不断给队友鼓励。一篇新年约稿中,王赓歌引用苏轼的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引导队友们以“随缘与接受挑战”的心态扎根这片土地。“我们都是带着任务来的,不可能被困难打倒。接受现实,把这里当成我们的家乡,才能真正安下心来。”王赓歌说。

螺蛳壳里做道场

出于安全考虑,医疗队工作生活的区域有明确划分,腾挪的地方也仅是驻地和医院“两点一线”。另外,中非共和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全国仅有2台CT机。

硬件设置如此简陋,医疗队的专家们空有一身“绝学”却无法施展。“我们来就是为了解除当地群众的病痛,必须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王赓歌说。他们迅速调整定位:放弃攻坚疑难杂症,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慢性病、常见病。

疟疾,成了他们最熟悉的“敌人”。这个在国内几乎绝迹的传染病,在中非泛滥成灾,10个病人中7个是疟疾,而且全是恶性疟疾。11名队员中,也有10人感染过疟疾。

去年3月的一个深夜,一名深度昏迷的中国同胞被送来,确诊为脑型疟疾,命悬一线。医院里没有高浓度医用氧气,只有小型制氧机。王赓歌带领队员用冰袋物理降温,彻夜守护。同时紧急连线国内专家,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案。五天五夜的奋战后,病人奇迹般清醒,最终康复回国。

“这次抢救成功的经历,为整个医疗队注入了信心。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对后续工作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赓歌眼中仍有光芒。

但挑战远远不止于此。

作为队长兼院感专家,他时刻紧绷防控之弦。去年7月底,中非共和国宣布班吉暴发猴痘疫情。凭借职业敏感度,王赓歌立即在医疗队内组织了猴痘相关知识培训,重点学习患者的临床表现、识别和个人防护。同时编写猴痘科普资料和海报,制作成宣传折页,向公众和使馆分发防疫物资。

去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宣布猴痘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20批援中非医疗队的快速响应,赢得了国家卫健委的高度关注与肯定。

爱与希望的传递

在逼仄艰苦的环境里,这支队伍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水泵烧坏令人“崩溃”,但中资企业随叫随到的支援化解了危机;法语和当地桑戈语是障碍,药师田志有便在药盒上手绘服药示意图;空间狭小生活枯燥,队员们自己理发、种菜,用双手解决生活难题;每逢中国佳节,他们便邀请当地医疗助手、保安及其家人盛装而来,分享粽子、腊八粥,讲述屈原和“年”的故事……

为排解乡愁,队员们各显神通:周末轮流掌勺改善伙食;每周一场篮球赛成了男队员们的重要娱乐。更令人动容的是,为参加使馆歌唱比赛,全队苦练王菲的《如愿》,反复录制近十版粗糙却真挚的MV。

“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你的手我蹒跚在牵,请带我去明天……”当歌声响起,缅怀前辈、告慰如愿的深情,超越了技巧的局限,打动了无数人。

“在异国他乡,这首歌给予我精神力量,也让我想起很多前辈。”说到此,王赓歌不禁哽咽,“比如第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程纪中同志,他把生命献给援外医疗事业。他的儿子程军也追寻父亲的足迹,成为第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爱与希望,在非洲大地传递。友谊医院简陋的诊室里,队员们经历过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见证过患者家属眼含热泪的信任,也收获了播种医疗技术的喜悦。

“若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再次援非?”王赓歌的回答毫不犹豫:“愿意。”

这份“非洲情结”,源于极端环境下淬炼出的战友情谊,源于完成国家使命的深沉自豪,更源于跨越国界救治生命的至高价值。

援非一年半,王赓歌对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更宏大的感悟——从专注于技术,到深刻理解百年恩泽“仁心仁术、济众博施”的院训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意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2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