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首页>地方频道>温州>要闻

永嘉艺术乡建建出“国际化”村庄

春和景明,永嘉县鹤盛镇上日川村,300亩农田里,村民们忙着耕种艺术家们的菜园。艺术理论家邵大箴的“苦瓜园”,艺术理论家柯文辉的“醉碧园”,艺术理论家刘曦林的“香草园”,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的“萝卜园”,英国艺术家克莱尔的“beautiful bird”等150片小园圃,又被种上新作物。

菜园即将迎来更多“新主人”,日前,小村向全球发起“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世界艺术家前来写生创作。本月底开始,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地艺术家将陆续来村驻留,而菜园,是世界艺术家们和小村日常联络的纽带之一。

田园和艺术,在楠溪江畔双向奔赴,山村乡野入画,绘出共富图景。

不一样的菜园

菜园里有150余块石头,石头上有艺术家的命名和专属书法题款,这是艺术家栖居乡间的作品。菜园里,还有用于田园艺术市集的草坪、艺术图书馆、孔雀园……

小村菜园的不同,源于艺术植入。

上日川村内,溪流经村而过,溪岸长有大量箬叶,古称“箬溪”。2016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青年画家周建朋,在外游历20年后,回到家乡上日川村,把自家三层老宅改造成艺术家写生楼“箬溪精舍”。年轻人最初的设想很简单:发起艺术聚会,接待书画家朋友。

结果文艺界人士纷纷前来,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接连不断。

“画画还能当饭吃?”村民们好奇观望,一度不解。起初,村里环境“脚都踏不进”,上日川村原村委会主任周送回忆:“村里没钱改造,周博士就自己拿出5万块,开始着手环境整治,他还拉上在外做企业的同乡捐款,成立箬溪基金会,用于村里支出。”

“艺术起源在乡村,艺术沃土在乡村,艺术介入乡村,艺术改变乡村。”周建朋萌生了“艺术+乡村”探索的想法,思索着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他邀请村民到写生空间来看画,有活动就请村民一起参与。2017年,国家画院的程大利先生想来温州写生,需要接待承接。程大利的团队有七八十人,周建朋意识到带动乡亲的机会来了,他租下附近村民房子,改造成写生空间,并提供住宿,统一悬挂“箬溪精舍”品牌。这次写生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评价,“箬溪精舍”也开始走红,各大美院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经过艺术家“无中生有”、变戏法般的精心设计,村庄面貌蝶变,房屋上色有了墙绘,废弃小学被改造成美术展览馆,闲置农房被改造成乡村美术馆,由此,艺术村落加速形成。

乡村链接世界

“艺术乡村建设者”除了本村人,还需要更多力量。

周建朋盛情邀约,年过七旬的上海籍画家周钦尧率先驻村成立工作室:“如果因为我的艺术帮助他在中国乡村折腾点动静出来,还能造福一方百姓,那我就去!”目前,以张如元、周钦尧为首的10多位艺术家已入驻箬溪国际艺术村。

除了邀约国内艺术家,小乡村也在链接世界,“箬溪”国际艺术村的微信群里,异域成员在不断增加。

2016年,周建朋在法国做课题研究时,结识了法国美协主席雷米·艾融,他对艺术交流表达了浓厚兴趣。周建朋萌生了邀请巴黎画家来温州的想法。

2017年,“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活动启动仪式在法国凡尔赛市举行,反响热烈。2018年5月,23位中法优秀艺术家来到温州,在温15天里,两国艺术家们在田间地头创作绘画,与村民一同吃着田间农家乐。法国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以上日川在内的温州人文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品,并带回法国展出。2019年4月,出版“当巴黎遇上温州”画册和纪录片,十几位中国艺术家到凡尔赛与法国艺术家进行展览和交流,打开了中外艺术文化交流新模式。

在2023年参加过活动的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说,作为策展人,他筹划如何让艺术家及作品进一步互动,让中西方艺术家深入到对方社会环境里。

自2018年以来,在各方支持下,周建朋相继发起与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等城市的活动,后续与希腊雅典、美国纽约的对话交流也排上日程。

烟火生共富

艺术入村,慢慢走进村民们生活。

以“箬溪”为界,“半村烟火半村丹青”在小村形成。溪南艺术区、艺术空间林立,有艺术家入驻,有高雅艺术创作,有艺术品销售。溪北是村民生活区,生活气息浓郁,村民生产的素面、粉干、番薯枣、柿子、麦饼、粽子、松糕、姜茶等农产品通过艺术嫁接,变成农创产品进行对外销售。

“阿婆粽”经艺术家们的宣传,打出了名气,十分畅销。半村烟火合作社、箬溪嘉珍共富工坊相继落地,带动50多名村民就业,去年合作社实现收入超800万元。小村还与瓯越鲜风品牌运营公司、瓯礼五品广场等公司签约。

“没人住我们就收拾干净,有人住就有钱赚。”民宿老板邹雪兰说, 20多户村民把自家宅院改造成民宿。箬溪国际艺术村与全国28所美院签订合作协议,小村每年可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3万-5万名师生。如今,上日川村民人年均收入从2016年底的8000元跃升至2023年3万元,常住人口从五百余人增加到七百余人。

周建朋还牵头恢复华严砚古砚生产,投资矿物质颜料工厂,提供“永嘉颜色”;在村内成立装裱馆,为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成立艺术品交易网站、画廊,作为驻村艺术家以及写生团队作品售卖平台。接下来,小村还打算建设书画博物馆艺术园区,部分股份由村民认领,实现共富共建;计划投资建设永嘉楠溪乡村美术馆,实现艺术、艺术家和乡村的进一步深度结合……一条 “旅游—文创—经济”产业链显现。

记者手记

这道光,叫艺术乡建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艺术家介入乡村振兴,显然与政府推进、工商资本主导下的乡村振兴,有着不同的思路和成效。艺术植入注重美育化人、情感融入,通过多主体互动的温和方式,带动乡村实现循序渐进的系统复苏。

箬溪开展的“艺术+乡村+产业”实践,通过“微景观改造”“乡贤回归”“国际艺术交流”三条举措,探索出“半村丹青 半村烟火”的艺术乡建模式,在文化价值转化、乡村资源整合、群众获得感、可持续发展以及助推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高新一代村民整体素质、充实村民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艺术的浸润和介入,以艺术美育化人,可以衍生出诸多艺术产业带动乡村百姓致富。艺术植入,就艺术与乡村两者而言,是双向互补互益的有效尝试。但艺术家和村民互动,应该基于“乡建”的定位,做到有机融合和有效融合。要让高端艺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进入乡村、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现在,艺术家群体在进村,乡村如何承接?如何以更为肥沃的土地,让艺术的藤蔓攀爬在村庄的墙上?既诞生接地气的艺术精品,又反哺给乡村让“村建”更具艺术气质?这点,或许是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记者 金朝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