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亮起的路灯,让夜归的居民多了份安心;一间崭新的农家书屋,让群众找到了心灵的港湾;一排现代化的充电桩,让小区住户充电更方便……日前,生态科技新城梳理2024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式启动2025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征集工作。
“民生清单”变“幸福清单”,其背后是新城持续5年深化开展“心连心”大走访问需为民,挂出“作战图”、制定三级挂包制度聚焦项目进度成效,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确保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以“民声”定“民生”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
“没地方停车,很不方便。”“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在家附近方便停车?”家住杭集双都社区的居民纷纷表示,这个心愿在今年终于实现了。
位于双都社区的杭中庄台作坊较多,平时来往车流量较大,且通组道路窄,各家门口均无停车位,车辆停放路边时,经常造成交通堵塞,群众出行非常不便,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在大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同时发现庄台内部存在多个露天废品回收站,占用空间的同时还破坏环境。”杭集高新区党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最终决定合理利用空间,取缔露天回收站,改造成停车场,为民造福。
要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打通“听民声”的渠道是关键。为此,新城自2020年起连续开展“心连心”大走访活动,并定期开展回头看行动,通过一轮又一轮实地回访,深入调研听民声、察民情,每年高效办结“先锋惠民”民生实事。据统计,2024年“心连心”活动,新城党工委班子成员全覆盖蹲点全区25个村(社区)、近2000名干部职工3人一组定点到户、各相关职能部门“掌门人”带头现场办公,累计解决问题268条……一串串走村入户的足迹,踩出了一条关切民生的幸福路。
让“实事”真“实施”
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成效
有了“实事清单”,如何让它变成“幸福清单”?
走进新联社区,原来的“黑臭河”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岸美水清的新风景。变化的背后,是该社区成立工作小组,召开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项目内容;在项目启动后,以周、月、季度为节点分别总结进度、安排计划;项目完工后,严格落实河长制,确保河水质态。
在新城,跟踪项目推进全过程的民生实事项目不止这一个。金泰社区新修建一条连接东胡组、西胡组与东环岛路的乡村道路,村两委同组代表和村民代表共同商议施工方案,并设立监管小组紧盯项目推进和质量;芒稻社区广邀党员、乡贤、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才等审议研究芒稻路三马路段修复工程方案,村党支部、村民代表全过程监督,确保道路质量;山河社区建立长期维护机制,对山河村路环境提升项目的美化效果进行维护……
把每一个民生项目作为重大项目,是新城对群众的庄重承诺。今年为民办实事工作启动后,新城明确任务单,为每一个项目都建立了“一个项目、一个责任人、一张作战图、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聚焦项目进展成效,坚持全过程监督管理,定期调度推动,压紧压实各部门责任,确保每一个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使“民意”变“满意”
百姓幸福生活有“质感”
翻看新城每一年的民生实事清单不难发现,项目不仅关注黑臭河整治、道路整修等大型工程,也聚焦生活中的“细小实”,力争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群众真正满意。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桥社区利用辖区资源,实施“康乐颐养”惠老项目,通过开设生活技能培训课程,教老年人智能手机、电子设备等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四集中小区是泰安镇拆迁安置小区,居民的电动自行车较多,存在很多飞线充电的情况。为此,泰安社区对四集中小区实施充电桩安装项目,不仅让小区环境更加整洁美观,更为居民构建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华丰村近年来因农村文旅远近闻名,在今年的民生实事工作启动后,该村刷白主干路两边村民房屋墙体,清理河塘水生物,并对村民的菜地合理规划增加小栅栏,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百姓身边的一个个小变化,都是幸福感的不断加码。
“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靶向发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新城党群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民生实事项目完成后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回访,同时常态化收集民意、民声,梳排新一轮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