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创意产业

《邪不压正》,文化符号比电影更有趣

   备受关注的姜文新作《邪不压正》上映10天,在取得5亿多票房的同时也收获两极评价。好之者认为影片“讲究”,值得二刷;反对者则认为电影情节“单薄”“不走心”。其实,简单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很容易却也很主观。对《邪不压正》来说,不谈好恶,没人否认这是一部很“姜文”的电影,作为姜文“民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有着《让子弹飞》《一步之遥》的快节奏和密集对白。同时,那些渗透着“姜文”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韵味,其实倒比电影更值得玩味。

  电影《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影片里,彭于晏饰演的少年李天然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根本一郎,杀害师父全家。侥幸逃脱的李天然,被美国医生亨德勒救下送往美国学医,并接受了特工训练。“七七事变”前夕李天然受命回到北平展开复仇计划,最终家恨虽消、国仇难灭,李天然依旧处在刀光血影的征途之中。

  影片在口碑发酵后,慢慢开始出现评论的两极分化。有趣的是两极评论大多集中在情节上,有人认为情节下都是“潜台词”,烧脑好看;有人则认为情节单薄、晦涩,所谓潜台词只不过是为了弥补苍白情节的故弄玄虚。其实,对于那些认为影片晦涩的人而言,或许是并没有理解“姜文”电影里常用的文化符号,而对于熟悉这些情节背后隐藏的历史掌故的人来说,自然会会心一笑。

  我们常说一个导演风格鲜明,其实是一些常用的符号总会在他的电影中出现,是这些符号标定了一个导演的风格。《邪不压正》之所以很“姜文”,也在于这些符号无一遗漏地出现在影片中。在剧情中埋入一些“致敬”和隐喻,是“姜文”电影常用的技巧。比如李天然的英文名字“布鲁斯”,纯粹是为了致敬李小龙(布鲁斯李)。又如《邪不压正》片头是欢快热情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爵士组曲》,著名导演库布里克也在《大开眼界》里用过这首曲子,而姜文正是库布里克的粉丝。

  对于“隐喻”,也是很多姜文影迷特别喜欢津津乐道的。不论真假,这些“隐喻”给人一种看完这段忽然脑海里会蹦出“原来说的是他”的那种感觉。譬如影片对梁启超的肾、对蒋介石日记的调侃;比如周韵扮演的关巧红,身负杀父之仇,隐忍于市井,以裁缝身份为掩护,其原型却是民国年间轰动一时的施剑翘刺孙传芳为父报仇的故事;又如结尾营救“张将军”段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营救张自忠的历史。如果观众能发现“姜文”电影里的这些“彩蛋”,会在享受观影乐趣之余,得到第二重收获。

  最后要点赞的是,姜文为了拍《邪不压正》,在云南等比修建了一座完整的“北平”。为了再现真实的历史面貌,他显然查阅了很多资料,特别是影片开始,火车开进前门车站的样子,与1906年日本人山本讃七郎拍摄的《北京名胜》里的前门车站简直一模一样,那时候,北京城厚重的城墙还在,而姜文则把梁思成老先生日思夜想的北平还给了观众。 (徐 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12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