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旅游产业

非遗:美在技艺,亦在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一种宝贵文化形态,是最为生动的文化传统。江苏的非遗故事有很多,近日,一群来自扬州大学的年轻学子,写下了这组“我与非遗的故事”。

  杖头木偶 一生的热爱

  殷大宁老先生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退休多年,却依旧放不下伴他半辈子的木偶。退休后就无法在剧团美工组制作木偶了,他就在家里搭建工作室,每天无论怎样忙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制作木偶。他说,“没事的时候就坐在工作台上干,一干就是一天。” 在他的自述话语中,我感受到木偶对于他人生的意义。

  老先生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他制作木偶的工具和工序,还介绍了从木偶戏的早期发展历史到现在现存的木偶制作方式和木偶戏的表演等等。说到兴头上,还随手拿起身旁的工具向我们展示,说明它的使用方法,给我们上了一门木偶制作艺术课程。

  在聊到退休后所制木偶主要是给哪些人时,他说:“这人啊,要是热爱木偶的,直接给,不要钱。”热爱木偶已经镌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不计报酬,只为传承这一方文化遗产。

  制作木偶的工作台就位于屋内采光最好的窗边,这样不仅更加有利于观察,也让工作台在寒冷的冬天有了一点阳光的热源。殷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每天坐在窗边的工作台上,研究木偶设计。坐在窗边的身影仿佛定格在了那里,储存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也让我将扬州杖头木偶的形象牢记在了心头。 刘翠玉

  老手艺 亮新彩

  作为南方灯彩的杰出代表,扬州灯彩有着灵巧、秀美、活泼等特点。我有幸采访到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康。

  没想到,陈老师的工作室竟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车库。虽是五六平米的“陋室”,却别有洞天。兔子灯、老鼠灯、莲花灯、公鸡灯……灯彩造型生动,无一不体现着扬州灯彩精妙绝伦的制作技艺。

  说起扬州灯彩,52岁的陈志康一脸自豪。扬州灯彩起源于汉代,繁盛于明清,贵族们偏爱以牛、羊角加工制成的琉璃灯,寻常人家的节日必备是以竹篾为架,裱糊各式纱绢的“玩灯”和“彩灯”。陈志康介绍,“玩灯”是供娱乐的灯,“彩灯”是固定悬挂在庭院内外供人们欣赏的灯。

  由于家里人做篾匠,陈志康十多岁便开始用竹篾做灯彩。但是这种灯不易保存,不易运输,往往还没等到售卖,外面的纸就破了。能不能变换一下制作的材质呢?陈志康动起了脑筋。从竹篾、打包带到铁丝,经过了无数次尝试,最终确定了用铁丝做造型。

  现场,陈志康向我们演示了兔子灯的制作流程。制作扬州灯彩,最关键的一步是骨架塑型。一根细细的铁丝,经过陈志康的按压,变成了均匀的圆形。虽然看着轻松,想要驾驭并不容易。陈志康说,想要将铁丝捏到这么匀称,最起码要五年时间的练习。一个铁丝圈塑型完成,陈志康对好接口,在焊接口放好。只见他一踩焊接机的脚踏,瞬间火花四射,而陈志康丝毫也不避让。陈志康介绍,焊接口的瞬时温度能达到500摄氏度,身上经常被烫出泡来,“一年到头手上都有伤,不是铁丝划的,就是电焊烫的,手艺人玩的就是一个手。”

  从最初“只为谋生活”,到如今成为“非遗传人”,创新发展让陈志康的灯彩渐渐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给陈志康送来“邀请函”,甚至还有不少顾客向陈志康“私人订制”灯彩,非遗灯彩越来越“亮”了。 刘颖

  面中有世界 手里塑乾坤

  孟晓红老师在扬州东关街做面塑有十一年了。在东关街的一个小摊子上捏面人、做人像,基本一年365天都在。只要你去东关街,过往的游客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看到她做面塑的身影。早上九点开摊,晚上十点回家,这就是孟老师的生活。

  孟老师说,她捏面人是据时代去做的,她不光做孙悟空、猪八戒和十二生肖,因为这个东西人家看得多了,就会审美疲劳,面塑要接受新鲜事物,它才会有发展,才会有更多的空间。因为面塑是与时俱进的,它要发展,要和现代的文化相结合,所以孟老师一直都在学习的路上。

  传统面塑最大的弊端就是不易长期保存,变色、开裂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一旦面塑本身发生变化便十分可惜,就此孟老师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面塑工艺时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配制的面塑秘方,成功解决了传统面塑不宜长期保存、变色、开裂的难题。

  孟老师在面人创作上也紧跟潮流。最早的时候,有小朋友跑过来问,有没有王者荣耀里的英雄,当时她还不知道这个游戏,她回家就去查,去看,去做,当天就要把这个人物做出来。

  老师小小的摊位上堆满了植物大战僵尸、王者荣耀、哪吒、敖丙这些动漫人物、游戏人物,但是在令人目不暇接的面人中,总会有孙悟空、猪八戒这类传统面人的一席之地。老师向我解释:“流行的东西流行一段时间就没有人要了,但像十二生肖、孙悟空、猪八戒,这些传统元素在中国会永久流传,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也是会有人要的。” 覃攀峰

  博采众长 守望玉雕

  今年年初,我有幸来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薛春梅的工作室。抬眼看见的是一扇低调的中式大门,推门进来,工作室内陈列着各式已完成的或正在雕刻的玉雕作品。

  薛春梅擅长玉雕人物山子雕的创作设计,在传承“扬州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南秀北雄”于一体,形成了“清新婉约、细腻隽秀”的个人玉雕风格。她的山子雕作品在表现孩童的神态、动态上独具匠心,能博采众家之长,使自己创作的产品跳出旧框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980年刚进玉器厂时,喜欢美术的她才16岁,跟着师傅先学起了雕刻,每年厂里的质量月比赛她都能拿到前三名。雕刻的技艺扎实成熟了以后,薛春梅被派去负责玉雕设计。那时年仅24岁的她欣喜万分,因为在玉雕这一行里,能有机会做设计,就相当于考上了大学。设计比雕刻要难得多,拿到一块料子,不仅要发挥它的艺术价值,更要挖掘出它的经济价值。

  2006年,薛春梅成立了个人创作室,慕名而来的顾客络绎不绝。她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作品记住她。

  薛春梅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对玉雕的热爱,也在她年复一年的付出和坚守。面对现在玉石料市场的低迷和玉雕厂的不景气,薛春梅希望扬州玉雕能够迎来更大的改革和突破,让珍贵的玉雕非遗技艺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兰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72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