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首页>地方频道>马鞍山>要闻

勇担文化新使命 奏响奋进最强音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躬逢盛世奏响激昂强音。

回首过往,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文化活力持续迸发、主流舆论强劲有力、文明之花遍地盛开……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气象日新。

展望未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文化强市战略部署要求,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意气风发踏上追梦征程,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高擎伟大旗帜

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坚持领导干部领学带学促学,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2023年9月25日,市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在市委党校开班。

这是一次高规格、高站位的读书班,是对全市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的一次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也是对全市开展主题教育的示范引领。一场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武装、政治大训练在马鞍山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指引航向。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让发展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措施更务实。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丰富载体,理论学习往“广度”走——

《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案头卷”;主题教育读书班、“新时代大讲堂”等学习培训一场接一场;集中观看红色话剧《今夜星辰》,从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我市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格执行“首要内容”学习制度,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好理论读物、创新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载体,通过书本学、线上学、实践学、现场学,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感悟真理力量。

2023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20次,开展县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40余次,基层理论中心组学习提质提效。“学习强国”马鞍山学习平台正式上线,省级平台发稿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获评省级优秀单位。

创新形式,理论宣讲往“深度”走——

群众在哪儿,“小板凳”就摆在哪儿。在含山县,一支“文化轻骑兵”自带“红色小板凳”,走进田间地头、工矿企业、社区学校,以“理论+文艺”的方式,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理说清,心讲热,情聚拢,劲鼓足。我市挖掘培养草根“名嘴”“文艺骨干”“百姓宣讲员”,打造“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先模讲奉献、创业者讲创新、青年讲传承”宣讲矩阵,持续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八团八进”等活动,基层宣讲活动有声有色。2023年,全市各级开展各类面对面宣讲2.9万余场次,受众79.7万余人次。

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心编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经济前景光明》《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系列宣讲课件;举办“最美微党课”“微宣讲”评选、展播、巡讲等,《安家安心》《云上家书》等宣讲作品、“红色小板凳”等4个基层宣讲项目获省级表彰;深化“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统筹推进30多万中小学生开学季“同升国旗 同唱国歌”等76项活动,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拓宽视野,理论阐释往“高度”走——

研究先一步,理论深一层。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市举办系列理论座谈会、研讨会近20场;创新成立全市党的创新理论研习组,围绕“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重要论述在马鞍山的生动实践、制造业倍增等主题展开课题研究;结合主题教育,坚持“四下基层”,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推出47个方面调研课题,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社科联组织实现县区、本科院校全覆盖。我市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召开,以“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 全力推进马鞍山制造业倍增”为题,征集高质量论文75篇。

坚定文化自信 以文化之魂焕发城市魅力

裕溪河畔,玉光璀璨;太湖山侧,文明延绵。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耕耘治玉,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凌家滩文化,升起中华文明的曙光。

多年后的今天,“玉双连璧”成为北京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来源,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研学旅行方兴未艾……凌家滩正化身为支点,撬动着一方热土的蓬勃发展。

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坐落长江之滨、地处吴头楚尾,在浩浩江水的润泽滋养下,马鞍山孕育了悠久的长江文明源头文化、独特的长江山水文化、灿烂的长江诗歌文化、光荣的长江红色文化、繁盛的长江工业文化,最终交织、碰撞、融汇成灿若星河的马鞍山文化。

江水流觞,时光铭刻。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明薪火,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马鞍山使命如磐、重任在肩。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深植文化沃土,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一池春水”,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文化传承古韵新颜——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全面吹响溯源的号角,我市与北大、中科大合作引入国家队研究力量,联合央视拍摄纪录片《探秘凌家滩》等重磅作品,高规格举办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高标准建设遗址公园,以中华文明起源“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之名,凌家滩遗址加快申遗步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凌家滩遗址可能成为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

共同聆听长江的声音。深入践行“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重要论述,举办首届长江文化论坛,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嘉宾代表齐聚一堂,共谋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发展大计;紧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整合沿岸文旅资源,提炼主题特色,采石矶、薛家洼、长江不夜城、浮沙圩等串珠成链,打造长江“最美文化廊道”。

诗歌文化,熠熠生辉。遇见“诗仙”李白,诗意传承千年。连续举办35届的李白诗歌节,已成“诗歌的盛会、宣传的窗口、群众的节日”;追溯李白文化研究之源流,开辟传承弘扬发展之前景,“李白文化研究发祥地”学术研讨会诚邀八方学者、点燃学术烽火;从文化遗迹到城市建设,从诗歌吟诵到文艺创作,文化之城诗意绽放。

文化元素,多样呈现。太白游园里勾勒李白人生轨迹,二中游园中“秀”出名校风采……徜徉马鞍山街头,“口袋公园”散落其间,尽显地域文化魅力。我市以“口袋公园”建设、城市更新等为切入点,推动文化元素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标识度。不断拓展非遗保护渠道和途径,让当涂民歌、和县庐剧、含弓戏等“乐”起来、唱起来;推动文物展示陈列数字化、精品化、艺术化,文物活化利用更加多姿多彩。

文艺精品百花齐放——

完成合肥首演、晋京展演,闪耀上海滩、点燃西湖畔……过去的2023年,话剧《炉火照天地》走南闯北,传送着生生不息的炉火,映照着大国工匠的初心,彰显着钢铁之城的自信。

文艺是精神食粮,精品是繁荣标尺。近年来,我市通过签约资助扶持创作、评奖激励引导创作等多种方式,激励文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品牌,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

话剧《炉火照天地》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获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黄梅戏《姑溪谣》、纪录片《三姑娘上岸记》、广播剧《热血丹心》3部作品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碧水恋》等4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艺项目;小说《江水清清到我家》入选“中国好书”推荐书目等榜单。

文化惠民春风化雨——

在上阶书房顺着“悬浮”楼梯拾级而上,寻一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绿意;在鸿儒书房找一处静谧空间,享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雅……依托深厚文化底蕴,“15分钟阅读圈”城市书房建设有“颜”更有“涵”。

繁荣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是基石。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举办第38届“江南之花”等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文艺轻骑兵进基层,组织优秀儿童剧、地方剧目、文艺演出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开展文化进万家、广场舞展演等活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举办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演。2023年全市统筹安排线上线下各类文化活动1.4万余场次,惠及群众1000余万人次,91个城市阅读空间和389个农家书屋遍及城乡。

文旅产业欣欣向荣——

日前,我市“长江不夜城文旅数字化体验新场景”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安徽省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推出多种创新应用场景,长江不夜城让人们在感受文化与科技精彩碰撞的同时,享受到更加智能便捷的游玩服务。

且与诗意共远方。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因势利导、盘活资源,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高规格召开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市的意见》,实施旅游新高地建设等“六大工程”,推进文旅重点项目50个,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

2023年,我市成功举办青岛啤酒节、采石矶半程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活动。组织20余家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雨山区入选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马鞍山软件园、小马创意科技积极争创省文化和科技融合集聚类、单体类示范基地。

服务中心大局 让主流舆论成为时代强音

2023年1月29日,市委“新春第一会”召开,“五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7月31日,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召开,明确“七个强市”建设目标任务;12月28日,市委十届五次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则为2024年工作定下“路线图”。

回望2023年,马鞍山的每一次重要会议,主流媒体都不会缺席。“报、台、网、微、端”一体联动,连续刊播深度报道、评论言论、权威访谈和新媒体产品,用新闻镌刻成长印记,以舆论凝聚奋进力量。

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持续壮大主流舆论,以一个个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精品佳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主题宣传浓墨重彩,主旋律更高昂——

紧扣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鞍山三周年、主题教育等主题主线,我市开展“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马鞍山答卷”等42项重大宣传活动,以小切口展现壮美场景,以小人物讲述鲜活故事,以小变化反映发展成就,一展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斗进取的生动画卷。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制造业倍增、“七未”项目集中攻坚、“亩均论英雄”集成改革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权威发声,全面形成拼经济、提信心的强大声浪;深入践行“四力”,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环保一线察实情、创精品,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营造出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浓厚舆论氛围。

媒体融合蹄疾步稳,正能量更澎湃——

为答好媒体融合这道时代命题,我市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加快建设市新闻传媒中心,组建广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各大主流媒体坚持内容为王,深入开展融媒体大练兵活动,在选题策划、表现形式等方面守正创新;强化技术赋能,着力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关键环节,打造立体多样的全媒体传播格局。马鞍山日报社自主策划推出“向优而行——对标一流 检视‘五问’”主题宣传,采撷南京、“杭嘉湖”等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创新做法,推出融媒产品30余个,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策划主办“媒体+”高校行活动,深入市域6所高校,巩固高校校园舆论阵地。

从“相加”到“相融”,传媒“舰队”集结出征,“马鞍山发布”“马鞍山日报”“见马鞍山”等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传播力不断攀升,“望天门”微信公众号一经推出,就以其独特观点和深度见解出彩出圈。据统计,报台全年生产各类融媒体产品7500余件,阅读量“100万+”产品2000余件,微博热搜“三胞胎兄弟大学毕业一起参军”总浏览量过亿。《苏皖三市协同立法共护长江江豚》获中国新闻奖,这是我市时隔31年再次获奖。

对外宣传出新出彩,好声音更响亮——

始终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亮点特色开展策划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频频聚焦马鞍山,围绕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主题教育中解决农村供水问题等主题推出重磅报道。2023年,我市先后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发稿4300余篇(条),其中《人民日报》头版7篇,新华社通稿14篇,央视《新闻联播》14条。

借势借力,全网出击。我市配合新华网《点赞中国城》、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省委宣传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等集中采访,精心策划长三角网络名人采风行、“e网同心”系列论坛等宣传活动,与澎湃新闻等20多家主流媒体(平台)、知名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城市形象标识“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正在央视推广,城市形象宣传片《诗意马鞍山》登陆央视,在《新闻联播》前播出。

常态化高水准发布,召开新闻发布会74场,举办“奋力打造长三角‘白菜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5场;连续三年举办“dou在马鞍山”创意短视频大赛,组织网络正能量作品征集评选,抖音话题总阅读量达3.5亿次,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着力成风化人 以文明之美点亮城市之光

每天骑行七八十公里,范万飞用自己10余年的坚守证明了快递人的诚信与担当;公交二号线司机焦浩车上的一杯水,藏的是“驾驶平稳”的秘密,显的是高超技术和安全责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业绩,他们就是城市“最美”的人。

“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新就业群体”“最美社会工作者”……立足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选树劳动模范、行业标兵、先进人物,2023年我市集中发布9类“最美”系列先进典型,为马鞍山儿女树立起身边的道德榜样。

其实,走在马鞍山街头,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平凡善举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向上向善是镌刻在马鞍山人骨子里的人文基因。文明,已经成为马鞍山最温暖的底色。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榜样力量示范引领——

在马鞍山,总有这么一群耳熟能详的人:要把最后一口气留在讲台上的“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倾心倾情托举特殊儿童展翅飞翔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周玲丽;携手公益二十载的聋哑夫妇石宏林、董俊芳……

在马鞍山,处处能见到好人的身影:繁华的解放路商圈和金鹰广场商圈,“好人岗”成为精准服务群众的实践“窗口”;漫步花雨路的“好人长廊”,道路两旁的橱窗里展示着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走进马鞍山好人馆,图片、实物、视频、互动多种形式的碰撞与融汇深入诠释着道德榜样的精神……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温暖整座城市。近年来,我市发挥榜样作用,逐级选树表扬系列好人,弘扬好人精神;培育道德沃土,打造“十个一好人文化”品牌,在全市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我市新增中国好人4人、安徽好人7人,全年当选总数全省第一。

文明培育如火如荼——

和县石杨镇幸福村积极探索“道德积分”与“老有所学”融合发展新模式,调动全村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历阳镇兴圩村坚持“塑形”和“铸魂”相结合,将“道德积分”和体育健身深度融合;含山县环峰镇桥联村创新推出“敲在门上,暖在心头”为民服务品牌……

“小积分”大作用。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道德积分”建设,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项量化为积分指标,让道德有“镜子”可照,让文明有“尺子”可量,让村民有“标杆”可比,让乡村有“示范”可学,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获得感、幸福感,焕发文明新面貌。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市、县(区)思政研究会实现全覆盖,纵向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横向组合“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综合体,各高校各展所长,《百年交响·新征程》党史艺术思政课巡演等活动形式多样,思政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文明实践创新开展——

2023年12月18日,大雪突降当涂,当晚8点县城地面积雪深度就达8厘米。结果第二日早晨,城区主干道“一夜雪无”,道路安全通行条件迅速恢复。这背后,是志愿服务队伍的全体出动,是党员志愿者们的“一夜未眠”。

用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桩桩惠民实事,努力画好志愿服务的最大“同心圆”,精心打造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圈”。我市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畅通服务渠道,精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2023年,我市制定《关于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意见》,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5万余次,组织机关干部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参与人次超70万,全市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27.3%、活跃度超73%;举办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主题活动5000余场次;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7个项目获评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优秀典型,金瑞社区入选全国“四个100”志愿服务优秀典型。

文明创建共建共享——

2023年9月25日,在雨山实验学校,一场垃圾分类科普活动如火如荼展开。来自雨山区佳山乡文明办和文化站的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开展飞行棋趣味小游戏……多样化的宣传活动,让孩子从垃圾分类“理论派”向“行动派”转变,让“心动”变为“行动”。

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出台文明创建常态长效八项措施,一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城市创建水平和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记者 邓婷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