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旅游快报

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 上海最大社区生境花园开园

  毛毛虫嚼着橘树叶长成小蝴蝶,夜行小动物闯入红外线摄影机镜头,孩子们在吊桥上奔来跑去,老人们在阳光房里泼墨挥毫……如此田园风情的“神仙日子”,正成为长宁区新泾镇协和家园居民的生活日常。经过180天筹备,昨天这处被命名为“乐颐”的生境花园在协和家园小区正式开园。这个面积达732平方米的小区花园,也是目前上海最大的社区生境花园。所谓“生境花园”,是指既具有栖息地功能,也具备花园属性的场所。

  一个个生境花园,成了本地物种保护地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介绍,有别于普通花园,生境花园更强调对本地物种的保护,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在他看来,一个个社区生境花园,是一片片本地物种的保护地,也是提高城市生境连通性的一块块“踏脚石”,还是打造绿色、环保、低碳、宜居城市生活空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协和家园所在的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说,提出要把小区废弃绿化带改建成生境花园时,大多数居民都很支持。但因为大家对生境花园认知有限,提出了不少常规花园建设手法,比如建个亭子、定期打杀虫剂等,其实这些都不符合生境花园的营造标准。

  也有居民担心:生境花园会引来野生动物。相关专业协会和专家团队为居民做了专场科普讲座:通过生境花园可以更好地建起食物链,丰富的物种将构成自然小循环,进而形成更好的环境。

  当天,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学院党委携手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新泾镇党委签约开展党建联建,未来将整合专业科研力量,深入社区打造更多“绿色家园”。

  废弃平房成了休憩空间,《居民公约》守住了长期运维

  在刘观锡看来,生境花园建设过程也是共建共治的生动实践。

  社区居民不仅是生境花园的见证者和使用者,更是建设者和维护者。从立项到设计再到建设,以及《居民公约》的提出,社区居民通过“诸葛亮会”等形式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小区中一处废弃平房,改造成了现在利用率最高的“生境山房”:起初居民建议把砖房改成玻璃房,既能遮风避雨,又能让置身其间的人徜徉自然;后有居民提出,鸟类可能会误撞玻璃,于是方案又加上了木栅栏;改造中还遇上了小区里最粗壮的“杉树王”,会设计的居民就把大树“抠”出来,另行美化加固……最终落在池塘边的“生境山房”成了居民们观察动植物的最佳视角,也在不动一草一木的前提下提供了休憩空间。

  花园门口竖着《乐颐生境花园居民公约》,上面的16条建议也都“取之于民”。该公约从生态角度出发,拟定了开放时间、照明灯开启时段等,同时听取专家建议,立足保护本土物种,禁止带入宠物猫狗等。“居民自己制定的规则,会更愿意遵守和互相提醒,对生境花园的长期运维有积极意义。”刘观锡说。(记者 单颖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4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