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

首页>地方频道>亳州

亳州:科技赋能,“慧”就农业新图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赋能下,现代农业的新图景正在亳州大地徐徐展开。

  全市1228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都有科技特派员的身影,他们发挥专业优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打通了科技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无人农场里,通过数字农业物联网平台可实时查看小麦苗情、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情况,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田间管理……

  近年来,亳州市在藏粮于技上找出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力量,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为粮食安全、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村村都有“特派员”

  “小麦已经满仁了,你看这长势多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近日,在谯城区芦庙镇董六村的麦田里,科技特派员、芦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人吴广兰正和村科技特派员韩留根一起察看小麦生长情况。

  吴广兰告诉记者,如今小麦良好的长势离不开前段时间的“一喷三防”统防统治。该镇组织了12台无人植保机,对全镇4.2万亩小麦进行了“一喷三防”,每个村都有一名科技特派员现场督导“飞防”作业。

  每次督导“飞防”作业时,吴广兰都再三叮嘱机手,要严格按照比例配备药物,无人机不要飞得太高,控制在1米8到2米2之间。同时要注意飞行宽度,确保没有遗漏。正是有了科技特派员助力,确保“没有一块地有小麦赤霉病”,才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前我们都是自己背着喷雾器打药,现在政府组织统一进行‘飞防’,还不要钱,真不错。”谯城区芦庙镇董六村村民朱德军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种了12亩小麦,麦种是科技特派员推荐的高产稳产品种,病虫害少,播种、收割全部机械化,田间管理有科技特派员指导,“种地省力了,粮食产量也更高了”。

  谯城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张赵玉介绍,根据村民需求,他们会选派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采用引进技术、开展培训、常态化指导等方式,推广示范农业新品种,指导农民进行抗寒防冻减灾、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田管措施,助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受益的不仅是谯城区村民,记者从亳州市科技局了解到,根据“双向选择、按需确认、精准对接”的要求,亳州市从多领域选认一批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目前共有科技特派员1483名,结对帮扶行政村1228个、帮扶农业企业120个,率先在全省实现行政村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全覆盖。他们扎根乡村,发挥专业优势,在小麦品种选择、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控、复合种植等方面,面对面、点对点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有效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把更多的发展动能推向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22年,亳州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313.2万亩,平均亩产393.4公斤,较上年增长1.4%;粮食总产103.3亿斤,较上年增长0.3%,占全省12.6%,居全省第2位。

  无人农场“慧”种田

  走进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的指挥控制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液晶显示屏,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

  “这是我们的智慧平台,共有8个系统,可实时监测苗情、灾情、土壤墒情、环境气象等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小麦浇水、施肥等一系列田间管理。”无人农场负责人焦瑞一边操作电脑一边介绍,平台上小麦苗情、土壤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情况一目了然,还可以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农作物长势分析,方便下一步农作物管理。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这是焦瑞的深刻体会。

  “就像土壤墒情,咱们肉眼看不出来,以前都是通过小麦卷叶等现象推测地旱了,这个时候再浇水施肥用量要加倍,小麦返青也需要一个过程,影响生长继而影响产量。现在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实时传输数据,可以在土地轻微干旱的时候及时进行补水。”焦瑞告诉记者,无人农场里安装有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按键,远处的麦田里就同步升腾起白色的水雾,非常省时省力,还不会影响小麦生长。

  除了深埋在地下的土壤墒情监测设备,无人农场还有视频摄像头24小时全方位监测小麦苗情,田间病虫害测报灯每半小时反馈一次病虫害信息,田间气象站实时监测风速、风向、大气温度、降雨量、太阳辐射等。

  “这些传感器就像‘千里眼顺风耳’,是我们田间的科技哨兵,它们实时传回影像和数据,方便我们随时查看田间动态,了解小麦生长情况,还会提醒我们及时防治病虫害、施肥浇水等,进行智能化管理。”焦瑞说。

  有了精确的数据分析,无人农场进行土地配方施肥,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业上,采取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实现减药、增效、精准、提质施药作业,真正做到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减少病害,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同时,推动了农业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除了田间管理,在无人农场,从土地旋耕、小麦播种,到最后的收割环节,都可以通过操作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完成。无人农场自2021年开展试点以来,已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无人化、少人化、精准化、机械化作业,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焦瑞告诉记者,相比较普通地块,无人农场劳动生产率提高70%,水、肥、药等使用降低10%以上,去年小麦亩产达600公斤,比普通田块多产100公斤左右。“既减少了人力投入和农药化肥的用量,又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开始进入“机器换人”时代。记者从谯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区正在向其他乡镇逐步推广无人农场这一模式,让科技成果在乡村田地上扎下根、开出花。

  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

  粮食丰收离不开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更离不开科技保障。

  根据《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若干措施》,亳州市实施“科技强农”行动。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粮食产业短板,在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团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科技特派员标杆点、科技特派员样板点和科技特派员稳定帮扶点。依托“金融特派团”“农技特派团”等,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功能,推广“优质强筋小麦”“高蛋白大豆”等新品种、“绿色防控”“测土配方”等新技术、“数字植保”“智能农机”等新装备、“股权联盟”“复合种植”等新模式。

  《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若干措施》提出,加快粮食生产信息化建设,推进粮食生产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无人农场,将安装定位系统、传感器等物联网智能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到2025年,粮食生产信息化水平由41%提高到50%。推进粮食生产58个苗情监测点、40个墒情监测点、10个病虫疫情监测点数字化改造,提高监测时效性、精准性。推广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抓好小麦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工作,强化技术培训指导,为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深入实施“两减量”“两利用”“两回收”工作,开展粮食作物绿色高产示范创建,加强农田产地环境管理,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技术推广,切实提升土壤地力。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以上,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均达6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以上。

  “我市将推进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巩固提升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实效,推动农业‘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升级,用科技的力量帮助农民实现丰产丰收。”亳州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科科长怀珍法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