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

首页>地方频道>亳州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亳州担当与机遇

  从粮食安全到农村改革,从建设和美乡村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二十大后发布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释放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擘画了新一年“三农”工作的路线图,是亳州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一份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

  广袤乡村,万物春生。当前,亳州全市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拼”的精神、“实”的干劲、“闯”的意识,迎春开跑,实干开局,抢抓新机遇、彰显新担当。

  “百亿粮仓”,越来越殷实

  民以食为天。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

  亳州位于黄淮海平原,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103.3亿斤,较上年增长0.3%,占全省12.6%。粮食总产已经连续11年居全省第2位,连续3年稳产在100亿斤以上。“百亿粮仓”越来越殷实。

  亳州市依托五得利、金沙河、正宇、古井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施“单种、单收、单储、单用”,2022年全市优质专用订单小麦面积535万亩以上,比上一年增加75万亩,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662.1万亩,比去年增加1.3万亩。截至目前,一、二类苗合计625.3万亩,占比94.4%,苗情长势总体较好。

  “我们部署,落实抗寒防冻减灾技术、科学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等田管措施,开展小麦春季苗情、墒情、病虫情调查,及时会商,发布农情信息,科学指导春季田管工作,保障小麦正常生长。”亳州市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吴雪告诉记者。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吴雪表示,亳州市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2010年,涡阳县小麦平均亩产500.2公斤,成为全省首个小麦单产千斤县。2012年,全市小麦平均亩产1004.2斤,成为全省首个小麦单产千斤市。

  在“千斤市”基础上,亳州市又提出了“吨粮市”发展目标。

  2010年,《亳州市农委2010年度全市玉米振兴计划实施意见》提出,建成2个万亩以上高产高效吨粮田示范区。2013年,亳州市与省农委签订了共同推进“吨粮市”创建合作协议。2015年,亳州市粮食总产达到485.2万吨,建设吨粮田500万亩,成为全省首个“吨粮市”。

  在吴雪看来,亳州市小麦之所以能连年取得高产,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除了黄淮海平原土壤肥沃原因外,还与我市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密不可分。

  今年,亳州市将深化“两强一增”行动,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继续推行“按图索粮”,发展订单农业,扩大强筋麦种植面积,打造优质专用小麦600万亩,建设优质专用小麦整建制镇20个、万亩示范片40个。

  做强种子,促增产增收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亳州市向来重视小麦育种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着力培育强筋麦品种。1997年,涡阳县农科所(亳州市农科院前身)成功培育出“皖麦38”,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进口优质强筋小麦,超过国家“一级面包麦”标准,且亩产在400公斤至500公斤,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亳州市培育的小麦优质品种连续两年打破全省小麦单产纪录。2020年,由亳州市农科院培育的“涡麦9号”最高单产824.7公斤,打破了安徽省小麦单产新纪录。2021年,由安徽(涡阳)谷神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谷神麦19”最高单产860.6公斤,再次刷新了全省小麦单产新纪录。

  吴雪介绍,2022年,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为小麦增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亳州市将实施“亳勃种业”行动,力争新增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场3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提高0.5个百分点。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吴雪说,亳州市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是亳州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第一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我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18万亩,占全省60万亩的30%,亳州市共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面积18.5万亩,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数据显示,亳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户每亩平均玉米单产507.4公斤、大豆单产110.5公斤,平均亩产值2016.8元,比净作大豆的平均亩产值1056.4元提高90.9%,比净作玉米的平均亩产值1397.3元提高44.4%。

  “我市将继续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益。”吴雪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这与亳州市不断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不谋而合。

  2022年,亳州市油菜面积2.5万亩,较上年增长19%,增幅全省第一;产量434万公斤,较上年增长17.5%,实现面积、产量双增收,获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彰。今年,我市将稳定油菜种植规模。

  深化改革,土地更集约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这样的高标准农田,是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2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58万亩,总数达771.4万亩、占比87.2%。2021年,亳州市开始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升级版”,通过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使耕地地力保持或持续提高,提升土壤有机质。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农发中心负责人陈圣军介绍,今年亳州市将分别新建9万亩和提升改造18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米”,让农田成为农民愿意种的“稳产田”“高产田”,实现“粮田”变“良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近年来,亳州市积极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径,探索出了“一块田”“肥水还田”“股权联盟”“六位一体”全托管等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模式,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度融合,农业生产迸发无限活力。

  “2010年,蒙城率先在全省探索‘一户一块田’,并在2012年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冯怀宇说,在依法依规、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农户地块与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相结合,各户互换并地后形成“户均一块田”,以确权颁证的方式予以再确认。改革后,全县增加有效利用土地面积32.4万亩。

  为进一步突破土地“细碎化”的束缚,2022年蒙城县在“户均一块田”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一村两作区”经营模式。冯怀宇表示,今年蒙城县将继续扩大“小田变大田,一村两作区”经营模式覆盖范围,试点乡镇增加到3个,其余乡镇试点村1个到3个。

  截至2022年底,全市实施“小田变大田”239.4万亩、占比27%,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511.19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7.8%。

  “通过‘一块田’等改革,可以解决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不便、土地无法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等问题。”亳州市农业农村局政策法规与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赵海涛说,今年我市大力推行“一块田”、订单农业、股权联盟等模式,争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0%。

  乡村振兴,锚定“强富美”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2022年,亳州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改善,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覆盖1/3以上行政村,建设农村巷道1500公里,升级改造农村电网505.5公里,完成改厕2万户,实现47.2万农村人口地下水水源置换,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涡阳县改厕模式、蒙城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今年,亳州市将聚焦乡村振兴,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奋力突破。

  促进农业强。深化“两强一增”行动,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我市继续推进科技强农,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机械强农,壮大亳州农机大市场,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3个,新建粮食烘干项目8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5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94.4%。

  促进农村美。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接续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新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39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527个,改厕1.9万户,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促进农民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强化监测帮扶,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占比达79%,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达14%。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亳州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力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擦亮农业特色品牌,做大做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大市迈向现代农业强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