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要闻

祁门全力打造中医药康养特色产业名县

祁门县是新安医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御医文化底蕴丰厚,有史可考御医21位,为全国御医最多的县之一,是“中国御医之乡”。同时,祁门县境内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88.64%,居全省首位,境内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有中药材品种275科913种,其中道地药材有祁术、祁蛇、山茱萸、黄精、玉竹、粉防己、元胡、桔梗、茯苓、杜仲、厚朴等,其中可形成产量和效益的7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祁红”“祁术”“祁蛇”被誉为“祁门三珍”,“祁术”曾获南洋国际土产博览会优质奖,“祁门黄精”为“九制黄精”的最好原料之一。近年来,祁门县坚持把中医药康养产业作为县四大特色产业之一重点经营,强力推进中医药基地建设、中医药品牌创建稳步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等工作,全力打造中医药康养特色产业名县。

聚力推进中医药基地建设

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设有蛇伤医院、蛇毒研究室、祁蛇养殖中心及蛇类科普馆的安徽省祁门蛇伤研究所,是一座蔚为大观的祁门生态蛇类基地。其中,祁门蛇伤(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堪称一绝,是黄山市的一张特色名片。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蛇类科普馆(安徽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影响广泛,每年接受学生与群众参观1.5万人次,近年来,相关工作人员应邀赴国内外蛇伤学术交流会议,中国中医科学院、省卫计系统等单位举办的应急救治讲座30余次,先后深入云南、江西、浙江、江苏等10余个省市,开展科普知识宣传100余场次,还多次为我市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服务。目前,祁门蛇伤研究所正在开展的新型IgY抗体口服蛇药研究意义重大,将来结合蛇伤急救包,开发新型蛇药,将使蛇伤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同时,祁门县加大对蛇类高端美容、护肤产品的研发,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及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的平台与契机,努力打造全国蛇类医药发展的产业园,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祁门积极推进中药材良种化、标准化发展,聚力推进中医药基地建设。截至目前,祁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建有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育苗基地1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药材)2个,建立了祁门县中药材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祁门蛇伤研究所和大洪岭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实践基地获批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祁门县就此建成百亩以上基地34个,有机认证基地5个;祁门县人民医院、安徽省祁门蛇伤研究所被评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今年,祁门县新增黄精、前胡等中药材6000余亩,新增中药材示范村和规模化示范基地各3个。目前,全县累计有中药材示范村17个、示范基地15个,其中‘十大皖药’(黄精)产业示范基地3个。”祁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锻造中医药特色优势品牌

安徽省祁门蛇伤研究所是我国首家集蛇伤研究、治疗和药物生产于一体的科研机构,目前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蛇伤与蛇毒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中国蛇伤专家组五步蛇专业学组组长单位、安徽省中医科学院蛇伤研究中心、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也是目前华东乃至亚洲地区最大的蛇伤救治基地与科普单位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祁门蛇伤研究所建所近一个甲子以来,已累计救治蛇伤病人10余万例,治愈率高达98.6%以上,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创造了我国蛇伤救治的奇迹,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赞誉。”祁门蛇伤研究所负责人说,他们还先后完成国家、省、市科研成果30余项,荣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7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祁门蛇药”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蛇伤蛇种的早期快速诊断研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祁蛇人工养殖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水平居全国领先;成功申报“祁门蛇药”中药制剂2个,被省里特批为全省应急采购药品,让“祁门蛇药”走出了国门、远销多国,造福更多患者。

据了解,近年来,祁门县顺应中医药发展大势,发挥县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大力锻造类似祁门蛇伤救治这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品牌,成效显著。比如,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一种白芨多酚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祁门胡氏骨伤科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安黄精炮制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黄精、祁术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获得成功,选育新品种“祁源黄精”“祁白术1号”。注册和开发了“徽瑞祥”“芨源”“衍庆和堂”等中药材类品牌产品,制定发布白芨、黄精省市级地方标准4个。“徽瑞祥”“衍庆和堂”牌黄精均荣获“皖美农品”产品品牌称号;黄山仙寓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荣获长三角十大优秀养老产品品牌企业。

持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中医药振兴,关键在人才。近年来,祁门县全面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建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政策,确保中医药薪火相传,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让人民群众获得了更优质高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近年来,祁门县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自今年7月开始,中医药人才荟聚的祁门县中医夜市已开展13场。其中,9月28日,在祁红广场拉开序幕的“新安岐黄夜·康养大黄山”2024祁门中医夜市国庆专场,大力提倡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的江淮名医、省非遗“祁门胡氏骨伤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新安医家胡永久先生当场献技,望闻问切,把脉推拿,信手拈来,让群众在广场上就享有更好的中医诊疗体验,引来好评如潮。夜市中的艾灸、拔罐,到刮痧、耳穴埋豆等每一个项目中医药都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同时,祁门县还依托重点项目、企业、科研院校等平台培育引进一批中医药产业成果转化人才和高技能服务人才。比如,在引智领域,作为祁门中医药康养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原有“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的基础上,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黄山学院等科研院校加强技术合作,研发生产中药系列养生产品,其中道地药材黄精酒、黄精茶等养生产品广受市场好评。

“近年来,祁门县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政策。”祁门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祁门县引进高等院所相关专业博士15人,成立了祁门县中医药产业高端人才库,进一步充实了全县中医药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储备,支撑了该县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妇联、永泰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举办中药材培训班6期,培训中药材专业人员300人次,编发常见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500余份;邀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省农业科学院、黄山学院专家线上“面对面”解答、线下“手把手”传授中药材栽培管理技术,共培训1000余人次,极大提高了中药材种植户的种植管护技术水平。

据介绍,目前,祁门县现有专职中医药工作医务人员共120余人,其中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7人、中级职称的47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62人、专科学历31人。引进中国科学院博士、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及相关专业硕士等20余人,从事黄精、祁术等道地药材的技术支持和产品研发,并成立了祁门县中医药学会,研究推广针灸、推拿、熏蒸、中药外敷、刮痧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持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打造与祁门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祁门县中医药发展底蕴深厚,为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该县不仅设有公立中医医院1家(祁门县中医医院),现有职工215人,开放床位239张,而且全县15家乡镇卫生院均按照中医馆建设要求,完成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全部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同时还建立了名医工作室4个,设立了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其中,中医骨伤治疗、蛇伤救治、针灸康复等蜚声国内外。与之呼应的是,全县中药材经营主体近年来也不断增强,全县中药材各类经营主体60余家,其中省龙头企业1家、市龙头企业4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家,县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农场4家,县级示范农场5家。

在具体的协调机制上,祁门县近年来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作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承担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及时出台了《祁门县扶持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白芨、黄精、祁术等22个中药材品种种植按600元—1200元每亩进行奖补;对连片面积20亩以上的中药材育苗基地每亩补助3000元。截至目前,全县共兑现种植奖补资金1559万元。为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祁门将黄精、白芨、前胡等部分中药材品种纳入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先后对17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了投保。设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与建行合作,开展了“中药材贷”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500余万元,解决该县中药材特色产业链经营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此外,祁门还出台了《祁门县“双招双引”若干政策》,先后赴郑州、合肥、亳州等地开展“双招双引”工作,聚焦大健康,助力祁门中医药产品开发,擦亮“中国御医之乡”金字招牌,为祁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9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