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坐地铁时,你有没有坐错过车?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常有网友发帖“吐槽”部分区段并线运行的地铁3号线与4号线让人“分不清”。
这两条线路去年全年的日均客流量分别达到35.3万和56.9万人次。由于部分线路重合、站台共用,不少市民游客一不留神就会上错车。
线路“槽点”多多
“一共坐过4次,错过3次。”“广播喊3号线来了,另一边的4号线同时到达,根本听不清……”
从网友的讨论来看,当前两条线路的“槽点”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
一方面,两条线路从虹桥路站到宝山路站之间,都是并线运行,共用同一个站台,两条线路的车辆交替抵达,且有时两条线路不会严格交替运行,偶尔会出现连续两趟车为同一线路车辆的情况,导致一些按经验判断的乘客上错车。
另一方面,许多人习惯于乘车时按照地铁线路的主题色来区分线路,3号线为黄色,4号线是紫色,但个别车辆的车身上,既涂有黄色也涂有紫色,也会干扰一些人的判断。
区分3、4号线真的这么难吗?记者随机选择了一个工作日的早高峰时段进行了观察。
上午9时30分许,轨交3、4号线曹杨路站站台,此时正是市民乘车出行高峰,来往车辆的间隔时间较平时更短,大约每两三分钟就有一辆列车驶进。
记者一侧,为3号线由北向南、4号线外圈运行方向,约20分钟共驶来约10辆列车,其中大部分列车都是颜色特征鲜明的列车——3号线为黄色、4号线为紫色。在9时48分和50分,连续驶来的两趟列车都属于黄紫相间的列车,现场就有乘客犯了难。
“小姑娘,这里是3号线还是4号线啊?”随着一辆列车驶来,候车队伍中的一位阿姨向身前的乘客询问。乘客回答:“你看颜色,黄色就是3号线,紫色就是4号线。”
“哦……这辆车不是黄色紫色都有吗?”阿姨看了看面前这趟车又问。“那就看窗户上贴的字,这趟是3号线。”女士指了指,在车身上确实张贴有明显的“3号线”字样。“我平时不常乘3、4号线,一下子有点分不清。”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家住松江,来市区找朋友,生怕坐错车。
“偶尔赶时间,看见紫色就上,发现不对又下来。”经常乘坐4号线的上班族小黄有时仍会大意上错车。
有一些车身上的数字编号位置偏低,在一定角度刚好会被站台上的护栏或人群遮挡住。
此外,车站内的广播虽然内容清晰、声音响亮,但由于两侧站台距离很近,两边广播的声音都能听见,当两侧都有车辆驶来时,车辆信息连续播报,也会对乘客造成一定的干扰。
标识还需更清晰
对于大多数车次而言,靠车身颜色就能区分3号线与4号线,唯独车身带有黄色、紫色“双色带”的车辆不易辨别。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列车叫做03/04A02型车,车头以黑色为主,有“黑包公”的昵称。“黑包公”能同时满足3、4号线两种不同信号制式行驶,就好比“双卡双待”的手机。4号线如果缺车,或者需要临时增车,“黑包公”就可以前往4号线执行任务。反之,当3号线需要列车时,“黑包公”也能前来增援。
由于会在不同线路行驶,“黑包公”就具备了两种标识色,代表列车可以在3、4号线互相借调补充运能。
在现有的地铁线路与车辆安排下,如何更好地帮助乘客区分这两条线路?有网友建议:车厢上张贴的线路标识可以更多、更大、更醒目;张贴位置要更便于观察,不要被护栏等遮挡;车厢上和车厢内的电子显示屏也要做得更加醒目。
记者还注意到,在一些站点,高峰时段有工作人员用扬声器现场提醒本趟车辆是3号线还是4号线。与信息全面的站台广播相比,扬声器现场提醒聚焦于线路号码,显得更加简洁、清晰。可见,站台广播的播报内容、音量音效等,都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当然,乘客们也需要在乘车时多留心,上车前看清车辆线路。如果分不清也可以问问身边乘客或站台工作人员,避免上错车耽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