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李寒阳
作为中国最早的阀门产业集群和五金建材(阀门)出口基地,玉环聚集了1300多家水暖阀门企业,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阀门之都”。然而,这片产业沃土也曾遭遇传统制造业痛点:智能化水平不高、销售渠道单一、产业协同乏力,产值增速长期在5%左右徘徊。
转折始于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发力。2023年,玉环水暖阀门行业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财政专项激励试点。玉环乘势而上,出台数字化改造项目补助、企业上云补助等一揽子政策,并通过推进会、培训会等形式触达千余家企业,逐步树立起“数转智改”的行业共识。
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先行企业的成功案例让更多中小微企业从“观望犹豫”转向“敢转愿转”,玉环累计超400家阀门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今年上半年,玉环水暖阀门产业实现产值227.62亿元,同比增长13.2%。
从卖单个阀门到整套物联系统
“通过物联技术,用户可以用手机远程调节家中空调和地暖水温,还能提前设定温度临界值实现自动化开关。”在浙江达柏林阀门有限公司的CNAS国家级实验室,行政副总林敏憭向记者演示公司的智能化产品。
这项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是企业历经12年从“单一产品”到“组合成套系统”的战略转型成果。
“早期仅销售单个产品时,我们无需提供安装指导或节能证明,客户需求也比较模糊。”林敏憭表示,转型的契机源于达柏林团队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随着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单纯的阀门产品已无法满足用户对能源节省、系统稳定的需求,而转型后的成套系统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工况,能直观展示为用户创造的价值。
“系统可以结合‘反版本范本’模拟现场,不仅包含阀门组合,还涉及管道布局、流量计算等。”林敏憭补充,系统能明确告知用户“在某控制环节装阀后,每月可减少多少电费、燃气费”,让节能效果看得见、算得清。
达柏林的产品战略转型,为整个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林敏憭表示,其系统化产品理念已被业界借鉴,例如空调—地暖两联供产品在玉环市场实现了从“无人问津”到“遍地开花”的转变。随着市场认可度的提升,玉环阀门系统产品年销量持续增长,不仅成为市场主流,同时也成为推动全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智能化改造从“源头”做起
在浙江巨鑫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智能车间,一幅现代化生产图景正在展开:20台AGV小车沿着预设轨道灵活穿梭,将加工完成的阀门成品精准运送至智能仓储区;车间中央的电子大屏幕上,总产量、实时产量、设备利用率等关键数据实时更新,生产状态一目了然。
作为浙江巨东集团和浙江华龙巨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巨鑫智能以“未来工厂”建设为核心驱动力,率先在水暖阀门行业完成了数字化高端制造改革。
“智能车间一上线,生产效率就实现了跨越。”华龙巨水负责人郏正叶介绍,“生产效率提升3倍,能源利用率提高约18%,自动化覆盖率突破90%,年省成本超千万元。”
事实上,巨鑫智能的数字化改造从源头就已经布局。依托母公司的供应链优势,巨鑫智能构建了全球化废料回收体系——在全球回收废料后,先在海外进行铜材分类筛选,符合标准的材料才运回国内基地。
“铜棒制成后进入机加工环节,由我们自有的自动化装备车间完成,再进行自主装配,整个流程形成高效闭环。”郏正叶勾勒出清晰的制造链条。
在数字化升级的道路上,巨鑫始终保持前瞻性规划。“目前机加工环节已全面升级至工业4.0水平。”郏正叶透露,“由于前端锻造和后端组装工艺不同,我们计划在2026-2027年进行局部智能化升级,最终实现全工序智能化试点。”
互联平台加速构建阀门产业数智转型梯队
玉环达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的精工车间正经历变革:过去,车间主任需手动拆分、纸质下发工单;如今,工单自动同步拆解,管理提效。工人通过系统生成的工序流转卡记录工作,扫码报工简化了流转统计,更告别了手动计算计件工资的繁琐与误差。
这些改变的背后,是玉环阀门产业互联网中心搭建的产业大脑平台发挥了支撑作用。
“平台的核心是全流程工业互联网系统,覆盖企业生产全链路。”平台负责人罗晓雯介绍,系统从原材料采购端介入,协助企业完成采购、入库;企业通过自身MES系统从仓库领料后,系统全程跟踪生产制作过程,每道工序完成后需扫码报工,最终跟进成品仓入库及销售出库,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闭环。
为实现全方位协同,平台可与车间智能化系统进行端口对接,包括智能仓储、智能立体仓、无人报关系统、车间无人上下料设备、机械臂等,“通过多系统协同,实现车间多方位生产力协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罗晓雯补充。
正是这种分层赋能、精准滴灌的模式,让玉环水暖阀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梯队日益清晰:头部企业依托雄厚实力打造全链智能工厂,树立标杆,聚焦优势环节深耕物联应用,提升效能;中小企业则借助产业平台的低门槛接入,轻松实现数字化跃迁。
当这些来自车间、产线、系统的数据洪流,通过平台汇聚、分析并转化为决策力,通过全域数字化不断塑造出“中国阀门之都”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