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要闻

我市全力用好中医药这把文化“金钥匙”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

政策引领,为中医药文化发展“把好脉”。2021年6月25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并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内涵提升、平台建设、文化教育、人才培养、文化惠民、品牌打造六大任务,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同时,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汇聚整合,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得到切实加强。近年来,我市厚植中医药流派传承发扬的文化土壤,着力推进山阳医派传承与创新,全市中医药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全市57个建制镇、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41个三级、34个四级、12个五级及8个五级中医馆建设单位,拥有国家级、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8名、省市级名中医39名,建有11个市山阳名医工作室。

守正创新,山阳医派为中医药文化“续新篇”。江苏中医流派史上,有“南孟河、北山阳”之说。其中的山阳,指的便是山阳医派。山阳医派历代名医辈出,以吴鞠通为代表,有史可考的医家有500余名、著作百余部,在治疗温病、伤寒及内、外、妇、儿、喉等科疾病方面各有专长。山阳中医源远流长,遗产丰富,但过往研究报道较少,急需挖掘、整理山阳医派的系统性研究学术成就及特色。为传承与发展山阳医派,我市在市中医院成立山阳医派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结合人物、地理、传承、文化等因素,积极挖掘整理中医药历史文脉、原创思维和学术特色,推出《神农本草经研究与运用》《杏林耕耘录》《中医老年病证治》《汪再舫经验集萃》等数十部著作。在中医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播中注重山阳医派“精研温病”的传承教育,梳理出山阳医派传承医家9支共计50余人,“吴鞠通与山阳医派”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台聚力,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开好方”。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我市在平台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一方面,建设中医药文化基地,发挥吴鞠通中医馆、程莘农故居等阵地作用,加强地域中医药文化展览展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在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社区、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地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为群众带来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服务赋能,为中医药文化发展“找准路”。3月27日下午,市中医院“山阳快车”学校专线首发抵达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肾病科、耳鼻咽喉科、针灸科等十余个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为师生开展义诊、中药茶包制作、中医特色疗法体验以及健康项目检查等服务,为他们送上中医“大礼包”。此次活动是市卫健委联合市中医院开展“山阳名医淮上行 健康服务进校园”行动的首站。岐黄之术护百姓,中医匠心护安康。为切实发挥中医药优势、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我市持续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巡讲、“岐黄校园行”活动,各级中医院举办大型义诊、膏方节等活动,深入推进“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开展千名医师讲中医、中医药服务“三个一”、中医药宣传月等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近三年,我市累计开展义诊600多场、巡讲500多场,发放宣传资料20万余份,制作中医药健康展板600余块,受惠群众数十万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