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博物南京,百馆书写城市流变

  ● 南京备案博物馆80座,两年内再增20座,成为百馆之城

  ● 全市博物馆年接待量相当于每位南京人一年逛四次博物馆

  ● 到博物馆做志愿者成为南京新风气,经常一岗难求

  ● 爱马仕设计师在南京逛馆找到灵感

  ● 逛博物馆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为南京的博物馆点赞。

  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标志。纵观全国,30余座城市发力博物馆之城建设,单从备案数来看,南京有博物馆80座,数量并不突出,但从流量来看,却一直挺立人气潮头。2023年,南京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全市博物馆就接待了3448万人次。

  市民、游客、志愿者,甚至国内外大咖也纷纷过来参观取经,南京的博物馆为什么“有看头”?跳出浩如烟海的馆藏本身,《南京观察》记者走访南京市的各类博物馆,收集属于博物馆自己的故事。

  千军万马挤进博物馆

  一扇网红落地玻璃窗,让南京的六朝博物馆两度火上热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分享了这则小故事,再次把六朝博物馆推到无数人眼前。“这家博物馆已经有了基数不小的忠实粉丝群体。”宋燕说,曾有一年的国庆假期期间,馆日均参观人次突破1.2万,连南京博物院也大吃一惊,“小馆还能吸引这么多人!”

  十年之前,宋燕也没想到六朝博物馆会有如此人气。彼时是建馆之初,宋燕刚从南京市博物馆调任来此,在和其他同事交流过后,他们给出了基本预测:周末日均参观人次能稳定保持在七八百就很不错,毕竟当时位于朝天宫、建设面积更大的南京市博物馆周末日均客流量也仅千余人次。

  一边为了流量担忧,一边到处跨界“开源”。那时候,南京博物院、南京总统府、鸡鸣寺、夫子庙,甚至在南京奥体车展现场,都能看到三五人的小团队,拖着易拉宝展架,拉着来往的游客,推介六朝博物馆的展品、展览活动。“哪里人流量多,哪里就是目标点。”在宋燕看来,六朝博物馆的“热辣滚烫”,离不开南京博物院的“添火加柴”,“这类行业顶流已经预先熏陶、培养出一批热爱博物馆的人群。”

  十年后再看,无论是六朝博物馆还是南京市博物馆等,周末日均参观人次都增长了约10倍。南京市博物总馆曾对下辖的包括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在内的7个文博场馆进行调查分析,参观人群中18—39岁的占比达70%、未成年人占比达10%。南京市的博物馆里,青少年群体成为逛馆主流。

  去博物馆似乎不经意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闲暇的周六上午10时许,南京城墙博物馆人气骤增。“青年情侣逛馆约会,家庭小队组团出游,都是年轻人来得多。”保安周师傅一天的忙碌由此开始,小朋友们戴着VR眼镜到处蹿,点击电子触摸屏进行互动,大人逛累了就在出口边喝杯咖啡,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有意思的生活方式。

  融入丰富可感的科技元素、完善儿童友好型的细节建设、策划别具一格的专题展览……南京的各大博物馆“八仙过海”频出招,不断与观众拉近距离。博物馆不再漂浮云端上,场馆功能从收藏、保护一步步向文化教育延伸。过去“我有什么你看什么”的“高冷”博物馆,脱下了长衫,变成“你想看什么我全力去呈现”的样子。宋燕认为,场馆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展览语境愈加丰富多元,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当游客犹如千军万马涌向南京的博物馆时,还有一帮人堵在了另一条挤进博物馆的通道上——成为博物馆志愿者。“400多人报名,只录取19名志愿者,录取率不到5%。”想起2020年退休后报考六朝博物馆志愿者时的场景,张晓刚不由一阵唏嘘,报名的人戏称“比考研竞争还大”。

  在南京一家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龚安,2021年成功进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志愿者,每当遇到热门节假日需要志愿者填表报备时,她稍不留神就发现已全部满员。“淡季时候不用填表报备,到场馆后发现不少志愿者都来了,就盯着眼前一个讲解名额。”龚安说,经常遇见有游客听完讲解后,会问怎样才能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如果有人因此爱上博物馆,读懂一座城,感觉很值得。一年接一年新进的志愿者都是在做公益志愿服务,但人流还是络绎不绝,原因也很纯粹,“对博物馆的热爱”。

  “小馆”里的意外惊喜

  如果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何不换个馆再看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通过媒体打起“广告”,如果一时预约不到大型的有名的博物馆,推荐内容丰富独特的中小型博物馆,“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正是十四年前的某一天,因为走进了一座南京“小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原副馆长刘琦发现了南京绒花的魅力。馆内一角十余平方米的绒花坊,赵树宪正在进行绒花制作技艺展示,头饰、胸饰……身边琳琅满目的绒花制品,只一眼就留住了刘琦的脚步,忍不住买下产品带回去展示。那时,赵树宪来到馆内开设工作室还不过一年多时间。

  从南京工艺制花厂的技术工,到成为一家出版社的图文编辑,赵树宪本以为与绒花再无过多交集。绒花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名录,2008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更好研究、展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海选”后,赵树宪受邀入馆,开启了与绒花的新故事,同年他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赵树宪一心扑在技艺传承上,然而,在刘琦的“安利”下,不少业内教师学生慕名而来,南京绒花也在圈内小有名气。谁都没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产生了葡萄串效应。一个古装剧组顺着名气找到了赵树宪,抛出了商业合作“橄榄枝”,将南京绒花产品用在剧中服装装饰上。让赵树宪惊喜的是,古装剧播出爆红,南京绒花也一并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虽与人气顶流的博物馆不能比肩,但赵树宪却发现,这里的观众常有国内外各界名人。“借助博物馆的平台,南京绒花已经开启世界之旅。”赵树宪说,国际知名设计师劳伦斯·许几度来此邀请合作,爱马仕的设计师也在馆内游玩时,从南京绒花中找到更多灵感。由工作室设计制作的绒花,更主动走出博物馆,去往全国多地的大中小学课堂,漂洋过海来到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地进行展演。

  如今,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甘熙宅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双博馆”一体运行,已有约20间非遗工作室,每一间都有业内大师坐馆,带着团队去世界各地展演。赵树宪的团队也由一个人发展到20人,基本都是90后、00后。他认为,非遗传承需要结合现实需求,年轻人在传承技艺时,也要让非遗与市场紧密相融,推动非遗传承更好可持续发展。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讲好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故事,需要大型博物馆的“高屋建瓴”,还需要众多专题馆“娓娓道来”。这就是中小型博物馆“意外的惊喜”。

  3月12日下午接近闭馆时间,从杭州来南京出差的90后自媒体创业者王宝鑫,带着几位团队合伙人抽空逛起了南京云锦博物馆。不大的馆内零星散布着十多位观众,王宝鑫几人不时轻声交流探讨,从云锦历史到发展现状,从织就工具到经典作品,工人师傅现场操作花楼织机演示,不一会儿时间就圈粉众人。

  南京云锦早已享誉世界,是南京故事里的华美一章。王宝鑫逛馆带着自己的心思,从事IP打造的他们想从这里找到些思路。“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先从了解城市的文化脉络开始,专题博物馆是个很好的选择。”王宝鑫发现,南京云锦与众多国际大牌跨界联名打造文化艺术IP,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与南京的客户交流,这个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城市故事“颗粒归仓”

  两天奔赴两座城市,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馆长耿奇忙到停不下来。“近期北京、上海都有团队想做江南游,趁此机会,如果本馆可以敲定作为其中一个线路点,讲解丝绸文化故事,绝对是个多赢的项目。”星光不问赶路人,耿奇一心准备拿下并做好这个项目,因为这是给博物馆“造血”的重要机会。

  这是一座私人筹办的博物馆。2015年初,出于母亲对丝绸行业的了解和热爱,以及对丝绸文化的考量,耿奇决心与母亲携手打造一座丝绸文化博物馆。

  私人筹办一座备案博物馆,不亚于创业的艰辛。筚路蓝缕,摆在眼前最关键的问题是,馆藏藏品从哪里来?经过多番思量,耿奇决定通过行业渠道进行“众筹”,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业内人士纷纷叫好,踊跃支持。在耿奇看来,这是一座讲述文化,且充满感情的博物馆。

  一次偶然机会,耿奇团队承接了南京市档案馆的合作项目,为中兴源丝织厂做档案活化项目。该厂是南京著名老字号企业,在南京云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了约3000卷档案。开展项目过程中,耿奇发现不少档案中提到的老物件、产品分散在老员工手里。

  “借此,我们开展了一次更为聚焦的专题征集。”耿奇说,把一辈子奉献在厂里的老工人们,在这些物件上寄托了深深的感情,他们希望曾引以为豪的经历能够得到传承,但却不知道该把它们捐往何处。按老工人的说法,“珍贵的记忆现在有了最安心的去处”。经过两年多的准备,2017年4月,博物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馆内的七成藏品都是来自行业内捐赠。

  过去,南京曾花费8年时间收集流落在外的明城墙砖,40多万块“颗粒归仓”,这是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守护文物的生动剪影。不仅如此,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南京指纹博物馆等更多场馆,各行各业各界都在“颗粒归仓”,以博物馆之名讲述自己的历史,讲好城市的故事。

  花两年时间办成一座博物馆,是业内普遍状态,但要办活办好一座博物馆,还需要更长时间。

  建馆不易,守馆更难。对于博物馆的收支,耿奇每一笔都得精打细算。“场馆年均运营费用约500万元,7年来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她说,场馆虽然免费开放,但江南丝绸文化IP却可以做大文章。通过品牌打造开展商业合作、社会教育,场馆已经跟宝洁、江苏大剧院等大咖形成合作关系。

  紫金山南麓,江苏首家以昆虫为主题的博物馆——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逐渐迎来旺季。“成立4年来,场馆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大众科普,一心想要打造成自然科普教育领域的示范项目。”该馆馆长王喆说,作为非国有博物馆,场馆一直在探索特色发展之路,推出探索昆虫生日会、昆虫画等“昆虫+”模式,迎合市场需求,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翻过紫金山,到另一侧,开馆7年,南京金都金箔技艺博物馆面临存续挑战。场馆列入拆迁规划,年逾古稀的创办人垂垂老矣,苦于无人承接。南京金箔与南京云锦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其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苦心经营的博物馆就要“归零”?舍不得!最近,在南京市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协力下,最终成功协调南京新工集团下属一金箔厂接住这份“责任”,金箔博物馆初步保住了。

  做深城市人文经济学

  公开数据显示,至2025年,南京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将力争达到100座,从14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发展到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进击博物馆之城,南京需要建设多少座博物馆?走在最前沿的探路者纷纷行动。

  中华第一商圈,寸土寸金的南京新街口,独占德基广场一整层的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闹中取静。德基广场每天约8万的人流量,在人流量高度集中的高奢商场,设立一个易于进入的艺术博物馆,德基在布局一盘文化大棋。

  人物能够入画,观众走进去,可以跟画中人直接对话,以游戏任务型、自主探索的方式与历史人文景观零距离接触,在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一幅“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让所有观众都直呼过瘾。去年,该展首次亮相于美国,外国观众在沉浸式探索中,知道了自己的中国生肖;与画中人物互动对话发现,“原来中国人在宋代就开始养宠物了”……

  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博物馆事业不是一次性的投入,需要长远性的发展眼光来看待。未来计划“金陵图数字艺术展”进行国际巡展,因地制宜地进行内容调整,兼容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让国外观众想来中国、来南京旅游。

  跨过长江,从高奢商场迈进工业一线,江苏钢铁工业的摇篮——南京钢铁集团也立起一座“钢”的博物馆。江苏的第一炉铁、第一炉钢、第一支圆钢曾在此相继诞生,2022年,南钢工业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南京钢铁博物馆开启了旅游区的首站。实物、模型、图文展板、视频影像、互动体验……约25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现了我国3000多年的冶金史和百年钢铁工业发展史,以及江苏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以博物馆为窗口,全新的南钢呈现在观众眼前。”南京钢铁博物馆馆长张燕说,这是南钢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见证。依托南钢工业文化旅游区,这里共推出了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钢铁工艺旅游等6条特色线路,同时还可根据游客需求,定制半日游、全天游等产品,带领游客深入了解南钢厚重的历史。“‘傻大黑粗’的钢铁厂刻板印象一扫而光,众多学校纷纷来此开展研学活动。”

  “一座博物馆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能割裂来看,而要从全局考量。”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说,该馆可以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馆所在的熙南里街区有完善的餐饮、住宿功能,二者相互补充得到提档,在与附近的夫子庙错流后,日最高流量一度超过60万人次。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处负责人王为介绍,就博物馆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南京将重点打造老城南片区、长江路片区、中山陵片区三大博物馆集群,持续推动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南京还计划,2025年博物馆增至100家,为提升全市博物馆质数,进击博物馆之城打下硬核支撑。

  城市南端,高淳罕见拥有4座博物馆。因产业发展、地域特色而生,南京市现代陶瓷博物馆、高淳区中华绒螯蟹博物馆、西舍红色文化陈列馆等与行业、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从城市中心一路向外,当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需求、文旅发展需要等多种因素汇集持续发酵,一座博物馆便会在此应运而生,履行它的使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