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2024年合肥春季生态礼葬:一场春日里的深情告别

3月22日上午,合肥市2024年春季生态礼葬仪式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家属们通过庄重的追思仪式,送别61位逝者回归自然。此次活动由合肥市民政局和大蜀山文化陵园共同主办。

一场春日里的深情告别

草木萌发,思念生长。当天上午10点,一场春日里的告别,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拉开序幕。

“再见了,谢谢你们来送我……”追思仪式中,一封致生者的“天堂来信”,通过逝者的口吻表达对生者的感谢和祝福,努力用温暖的话语平复离别的哀伤,慰藉在场每一位家属的心灵。

追思现场布满鲜花,还有柳环点缀其间,告别的氛围庄重又不失温馨。在礼仪师的引导下,家属们通过默哀、整理柳环,传递对亲人的思念;举起青梅酒盏为逝者祈福,陪伴亲人走完最后一程。随后,家属们纷纷提笔,把思念与祝福的话语写在卡片上,投入信封,与亲人完成告别。

集体追思仪式后,逝者家属在现场工作人员引导下,前往落葬区,让逝者骨灰长眠大蜀山文化陵园的绿荫花海中。

一位老师的“最后一课”

当天上午,知名历史学者、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作为生态葬逝者家属,送别母亲回归自然。

一年前,翁飞先生的母亲因病去世,享年97岁。选择生态葬,也是老人生前的遗愿。

早在2005年,合肥学院教授许有为等11位老专家、老教授联名发出倡议,提倡不起坟冢、不立碑碣、不留标志的生态葬式。翁飞的母亲得知此事后,便叮嘱子女:“以后我也这样安排!”

“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翁飞告诉记者,他母亲生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大半辈子。在生命的最后,老人家再次用自己的选择,为后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翁飞表示,生态葬绿色环保,是国家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举措,既可以让生命回归自然,也可以为后人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值得大力推广。

17位捐献者完成绿色遗愿

当天落葬的61位逝者中,有17位是遗体捐献者。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副站长付杰说,遗体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帮助素昧平生的病患重获新生。“在完成光荣的使命之后,他们又以不占寸土的方式归于自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家属李强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李景亮生前是一名工人,得知捐献遗体可以助力医学教学和科研,便坚定地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开始我们还不同意,老人家就反复做我们的思想工作,要求我们一定要帮他完成心愿。”

2021年2月,李景亮安然离世,享年95岁。去世后,家人按照老人的遗愿,与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对接,顺利完成捐献。

据统计,截至2月底,全省已经实现遗体(器官、组织)捐献3374例;登记志愿者达32.1万人。

让生命在绿色中永恒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近年来,“不占寸土”的生态安葬,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大蜀山文化陵园工作人员介绍,生态葬不起坟、不立碑,将逝者骨灰装入特制的骨灰坛内,葬入草坪,经过数月自然降解,逝者的骨灰便与土地融为一体。

2007年,大蜀山文化陵园开辟全省首个生态葬区,在全省率先推广生态葬。2010年,该陵园举办合肥首届“森林礼葬”,成为当时合肥唯一一家推广“森林葬”这一生态葬式的陵园。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有2660多位逝者长眠于该陵园的生态葬园区,累计为社会节约土地1300多平方米。

“如今,节地生态葬式已经成为陵园最主要的安葬形式。”大蜀山文化陵园工作人员表示,未来,该陵园将进一步推广生态安葬,坚持每年举行免费生态礼葬仪式,致敬生态葬先行者,让绿色文明的殡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后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1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