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淮南市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谋求新突破

  原标题:淮南市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谋求新突破——

  凝聚“新”力量 激活“新”动能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商砼运输车来往穿梭。4月23日,记者来到航天锂电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寿县新桥项目工地,600米长的厂房蔚为壮观。“预计今年7月投产,一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早量产的‘全极耳’磷酸铁锂生产基地。”基地建设负责人梁鸿儒告诉记者。

  作为老工业城市,淮南站立风口乘势而为,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新增长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产业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奋力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

  “汽”象万千

  锻造新能源汽车“强引擎”

  近日,记者走进凤台经开区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35号,这里是哪吒汽车旗下的零部件工厂——浩智科技(凤台)智慧工厂。经过一道道数控工序,一台台增程器下线。

  自2023年签约落户以来,该公司仅用8个月时间,就实现当年签约、当年量产的突破性成果。“目前,工厂第一期已具备生产15万套增程器和30万套热管理系统的生产能力。”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共投入50多亿元,分三期建设,三期建成并完全投产后,产值可达135亿元。

  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同比增长60.5%。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

  培育新质生产力,瞄准赛道,加速奔跑。2023年以来,淮南市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当地“首位产业”加快布局,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强化创新引领,突出聚链成群。

  在顶层设计上,淮南市坚持高位推动,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组建市汽车办和市汽车产业联盟,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建立“市领导牵头+专班推进+专员服务”的工作机制。

  2023年12月28日,开沃集团淮南基地下线仪式在淮南高新区举行。“开沃淮南基地力争今年6月份全部建成,建成后将具备年产5万台轻型商用车的能力。”开沃汽车(淮南)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介绍。

  淮南高新区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先后引入开沃商用车、德力专用车整车项目,合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明然新能源汽车三合一电驱、中柔汽车铝板及铝制轮毂项目等零部件项目,计划总投资370亿元。

  目前,该市已集聚蔚来汽车、牛魔王新能源专用车、开沃新能源专用车、陕汽淮南新能源重卡4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科博达、拓普、坤泰等200余家核心总成及零部件企业、100余家后市场企业。与合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向“新”而生

  跑出新材料产业“加速度”

  “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和碳负排放,填补国内相关产业空白。”4月19日,记者走进淮南煤化工园区,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红兵信心满满。

  今年3月,安徽普碳新材料项目已全面进入设备和工艺管理安装阶段,设备安装完成80%以上。预计今年6月达到机械竣工条件。毛红兵告诉记者,投产后将年产PCE不少于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近年来,淮南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立新材料产业招商专班,聚焦化工新材料产业、新型建筑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发展,推进产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

  该市制定了《淮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未来三年,将重点打造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到2027年,建成一批前沿新材料中试验证基地和应用示范平台,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总投资3.2亿元的上海欧扬化工年产10万吨新型高分子树脂材料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10亿元的上海美邦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2.5亿元的安徽孛裕煤电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2023年12月,淮南潘集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荣获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

  淮南煤化工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谢磊告诉记者,园区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固碳”新技术,构建了中安联合(二氧化碳排放)—淮南金宏(碳捕集)—安徽普碳(二氧化碳利用)—淮南赛纬(碳产业链延伸)的循环低碳经济产业链,建成后年产值将超200亿元,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万吨。

  目前,淮南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潘集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化工新材料、谢家集区金属新材料、凤台县和潘集区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基地。2023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共有规上工业企业262家,实现产值259.3亿元。

  逐“绿”前行

  赋能新能源布局“全链条”

  在位于凤台县的国晟(凤台)双碳产业园,通过一台台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异质结电池、异质结组件陆续走下生产线。

  “2023年9月份一期项目竣工投产,11月份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我们将加快二期异质结电池、储能等项目的建设。”国晟能源(淮南基地)安徽乾景宇辰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告诉记者。

  国晟(凤台)双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106亿元,包含异质结高效电池、设备制造、高分子边框、光伏清扫机器人、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平台等10个子项目。一期可年产2GW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组件,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70亿元,总税收8.9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约3000个。

  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以推动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坚持逐“绿”前行、向“新”而生,做好“扬煤吐气”“追风逐日”“变废为宝”三篇文章,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今年2月,淮南市新能源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新能源行业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80余家单位自愿结成联盟,推进新能源项目在淮南落地生根,促进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集群成势。

  在生产端,淮南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创新“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新能源“源网荷储”和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发展,推动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去年底,全市新能源规模达316.5万千瓦、增长57.1%,预计远景规模可达2000万千瓦。

  在制造端,中环低碳新能源、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航天锂电、太蓝固态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建成和在建光伏电池规模21GW、动力电池规模60GW、光伏组件规模9GW。

  在消纳端,淮南依托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政策,积极与头部企业合作,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产业园建设,推动“绿电用在当地、装备产在当地、红利留在当地”,为加快推动“淮品出海”赋能增效。

  截至今年2月,淮南市新能源企业达到79家,实现产值46.8亿元,其中制造业企业34家,实现产值37亿元。一个个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一幅幅由绿色新能源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正在变为现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9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