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那些定格在经典中的“南京记忆”:75载峥嵘岁月文艺回眸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渡长江,势如破竹般突破长江防线。捷报传到北平香山,毛泽东激情澎湃,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不仅是对胜利的诗意总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缩,成为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不朽丰碑,永远屹立在历史长河中。

  回首往昔,宏大历史如画卷般展开:从“胜利的红旗”插进南京城的激昂时刻,到宏伟大桥“飞架”南北的壮丽景象;从改革开放春风荡漾百姓面庞的温暖画面,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展开华丽篇章……在南京解放75周年这个特殊节点,让我们跟随这些经典文艺作品,回望峥嵘岁月,品“一路芬芳”。

  定格“占领总统府”的胜利画面

  总统府门楼上,一位身经百战、老练精悍的战士,扯下国民党的破旗,将其掷于门楼边沿。站在门楼顶端的指战员们,如同纪念碑式的群雕:几位战士注视着迎风向上的红旗,心潮起伏;画面前方的小战士,紧握枪杆、昂首挺立;身披硝烟的指挥员,沉着地看着手表,记下这令人难忘的时刻……这是著名油画家陈逸飞、魏景山合作的经典油画作品《占领总统府》,是表现南京解放的文艺作品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佳作。

  省作协会员、《解密总统府》一书作者陈宁骏对这幅画作进行过深入研究。陈宁骏介绍,陈逸飞、魏景山都是活跃在上海的著名油画家。197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约请陈逸飞以美术创作的手法,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陈逸飞回到上海后,约上好友魏景山一起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两位画家多次前往南京总统府旧址,感受氛围,寻找灵感,并到长江沿岸采访、画速写、拍照以收集素材,还采访数十位参加过战役的老兵。”陈宁骏介绍,在经过大量准备工作后,二人统一了创作构思:画作要凸显“占领”,要表现蒋家王朝的“覆灭”,要表达人民“喜悦”的胜利之情。最终,他们大胆选取不同于前人的俯视视角,以“占领”这一军事用语为绘画主题,突出表现人民解放军战士冲进总统府,登上门楼,升起红旗的历史瞬间。

  陈宁骏介绍,为了画好这幅画,两位画家制作了一个便于修改人物姿态和移动位置的模型,向上海电影制片厂借来解放军服装、冲锋枪、机关枪、铜盔等军用装备和武器等道具,并请来朋友穿上军装充当模特。为了生动展现战士取得胜利时的喜悦与激情,陈逸飞也穿上军装、手持冲锋枪,上阵当模特。那些慷慨激昂的表情与动态不少是他自己演示出来的。两位画家合作完成的这幅《占领总统府》,采用高视点、大视野的构图,观众犹如置身于历史现场,以俯视视角,目睹解放军势如破竹般冲进总统府,场面壮观,气势恢弘,画中的每个人物都表现出鲜明个性,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情节支撑,可以展开叙事,引发想象,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除了《占领总统府》,以南京解放为主题的经典画作还有多幅。1959年,《开国大典》作者、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百万雄师下江南》,描绘了解放军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解放江南的历史画面,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势如破竹的磅礴气势。著名画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建侯创作于1957年的作品《解放南京》,表现的是南京人民在总统府前欢迎子弟兵的胜利场景,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这也是最早一幅表现攻占总统府的绘画作品。1957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其中第四章邮票画面就是杨建侯的《解放南京》。著名军旅油画家陈坚创作的《煦园曙光》,表现了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同志,满怀胜利喜悦,并肩前行于总统府长廊上的胜利画面。

  再现一桥飞架的“争气”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公铁两用桥梁,1968年落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以“民族桥”“争气桥”之姿,为几代人投身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激励,也成为美术创作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新金陵画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画家魏紫熙于1973年创作的巨幅作品《天堑通途》,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幅作品运用俯瞰视角,更能彰显江面的壮阔,从而映衬出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观。”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江苏当代书画院院长毕宝祥介绍,画面中近景是南京幕府山,层峦叠嶂,由近及远,很好地烘托出大桥的雄姿。作者描绘大桥采用透视技巧,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使大桥更显修长、更为壮观。“将目光投向江面,湍急水流中船舶穿行其中,展现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景象。而山间、水面的袅袅烟雾,更使得画面多了一些江南韵味。”在毕宝祥看来,这幅作品在题材、构图和艺术处理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同时在笔墨上很好地延续传统,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最佳诠释,也是艺术家与时俱进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山水画的描绘对象主要是自然,如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等,而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面临重大转变,即如何运用传统笔墨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景象和现代化的建设场景。当时,许多画家为了更好地描绘南京长江大桥,在大桥及其周边一住就是数月。魏紫熙不仅前往长江边写生,还深入煤矿体验生活,每天打炮眼、运石块、下农田、修水利,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这些深入现实生活的体验,滋养了他的画作,使《天堑通途》充满改天换地的豪迈之气。

  江苏省美术馆2018年举办的《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等画种,汇聚了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苏天赐、张华清、冯健亲、吕斯百、吴俊发、周炳晨等大家的作品。其中冯健亲的油画《南京长江大桥》,曾被送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是全省唯一一幅油画入选作品,并被中国驻法大使馆收藏。

  进入新时代,南京长江大桥依然备受瞩目,并且跳出传统载体,有了更多元呈现。

  2022年,南京市杂技团正式创排杂技剧《大桥》,以“桥二代”视角全景式、史诗化地再现南京长江大桥从1956年勘查筹建到1968年建成通车的12年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在“杂技”与“剧”的深度融合上迈出探索的一步。

  今年4月,由南京艺术学院出品的话剧《大桥风景》在校园内连续上演。剧中最后一幕,“桥三代”浩哥举着摄像头采访大桥文物收藏者王世清,也让当年创造“深潜神话”的胡宝玲和大桥建设总工程师梅旸春的事迹重现直播间,以时尚小剧场形式完成大桥从地域标志、精神标志到文化标志的转变。

  万人空巷看《秦淮人家》

  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电视剧风靡南京城,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这就是电视系列剧《秦淮人家》。

  “《秦淮人家》以城南大杂院里的普通人家为表现对象,拍的是南京人,说的是南京事,讲述南京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有着浓郁的南京味儿。”50岁的南京城南老居民陆辉对这部电视剧记忆犹新。

  《秦淮人家》播放时,南京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吴晓平在位于城南的南京市塑料六厂当车间主任。他的记忆中,这部由江苏电视台出品的电视剧,采用流水播出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剧本,开始拍摄,然后在电视上播放。很多老城南居民都参加了拍摄,被拉去当群众演员,有的扮街坊,有的扮路人,导演让往哪站就站哪儿,让嗑瓜子聊天就嗑瓜子聊天,反正都是“本色演出”,演的是自己的生活,一点都不难。

  热爱文学的吴晓平也写了两集剧本,投稿给江苏电视台,没想到竟然被采用,被拍成《秦淮人家》中的两集。“其中一集,我写的是一个小青工在夫子庙秦淮河里救落水儿童,结果闹了一场误会的故事。”吴晓平说,《秦淮人家》讲述的都是百姓身边的故事,有的甚至改编自真实的新闻,反映了不少好人好事,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也在电视剧中得到体现,比如住房问题、物价问题、职称问题等,很多人看了后都很有感触,引发强烈共鸣。“40多年后再重看《秦淮人家》,仿佛回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这个古老城市里,改革开放的时代足音清晰可闻。”

  《秦淮人家》是那一年江苏拍摄的收视率最高的电视作品。吴晓平还记得,每当电视里放《秦淮人家》时,大杂院里都挤满人,大家盯着一台9寸电视机看得入神,欢笑声此起彼伏。两个剧中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卖鸭子的蒋宁生”,一个是“妻管严陈浩”,他们各有特点,普通而又亲切,在观众们看来,他们就仿佛是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张三李四,抑或就是自己。《秦淮人家》的拍摄地,主要在城南明清古宅牛市64号,也在很多南京人熟悉的地方取景,如国营工厂车间,紫金山林荫大道、有“大辫子”电车驶过的鼓楼广场、明孝陵石象路等。“够真实、够生活,是这部电视剧无法令人忘怀的真正原因。 ”陆辉说。

  “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花儿含羞笑,碧水也温柔,莫愁女前留个影,江山秀美人风流,啊莫愁啊莫愁,劝君莫忧愁!”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首歌曲风靡全国。1980年,著名作曲家陶思耀在看到好友、著名词作家贺东久谱写的歌词后拍案叫绝,瞬间有了灵感,不到20分钟就完成谱曲。著名歌唱家朱明瑛在春节晚会上首唱后,“莫愁啊莫愁”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陆辉表示,这首歌洋溢着达观、蓬勃向上的激情,充溢着对秀丽春光、秀美山水的热爱,是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南京城市精神的写照,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乃至中华儿女从沉睡中醒来,走向伟大复兴的豪迈心声。

  信仰与幸福在新时代舞台辉映

  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与人民“同心同德”、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作品,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凝聚成强大精神力量,让信仰与幸福相互辉映。

  “走北街来穿南巷,人人都叫我烧饼张,鸭油酥烧祖传方,咬一口能飘十里香……”伴随着地道的南京方言,话剧《小西湖》登台上演,“以人为本”的新发展理念也随之展现。

  当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如何通过城市更新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南京小西湖片区以“小尺度、渐进式”方式,交出“保护与再生”的优异答卷。2022年,南京市话剧团正式创排话剧《小西湖》。南京市话剧团团长常小川表示,“我们希望打造一部贴近老百姓生活、充满烟火气并带有轻喜剧元素的舞台作品,展现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更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理中充分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发展中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该剧从古都建设的历史文化遗迹切入,生动展示小西湖擦去“灰尘”变“明珠”的故事。一个街区崭新的面貌背后,是人的精神的挺立,是城市风骨的展现。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并未回避我们在造城运动中走过的弯路,城市更新者于建东提及自己曾在一个项目中拆除一座具有文物价值的旧楼,然后在原址上建造一座壮观的现代化高楼的悔意与反思,也凸显了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性。

  “我们这儿叫小西湖,历史上这儿也确实有一面漂亮的湖水。可后来这湖水到哪儿去了?现在我明白了,这面湖水就在我们百姓的心里。”徐美香在剧中说出话剧《小西湖》的点睛之句。而徐美香的扮演者夏莹,是南京市话剧团优秀青年演员,也是小西湖街区老居民,她亲身经历了小西湖街区的更新改造,又在舞台上再现这一过程。现实和舞台的折叠,让夏莹感慨地说:“生活为我的表演注入更加丰富的情感基础。而参演这部剧,也让我更加理解城市建设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

  同样是“追光”的故事,南京市话剧团创排的另一部话剧《雨花台》则是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信仰故事的“爆款”之作。

  主创团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对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深入调研后,采用时空浓缩的方式,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牺牲的烈士置于同一时空。两个小时的演出,通过3个审讯室为主场景,再现恽代英、冷少农、许包野、施滉等烈士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内心信仰,英勇斗争、顽强不屈的场景。据常小川介绍,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创排首演至今,已演出180余场,不仅在国家大剧院等地演出,还走进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与青年学子产生共鸣。

  “国不可不救,他人不去救,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舞台上,一群身戴镣铐、衣衫血迹斑斑的烈士走向熊熊烈火。这是话剧《雨花台》中令人难忘的一幕。“英雄站在光里,愿我们是那道光”,舞台下,年轻观众与舞台上的“同龄人”进行着心灵和信仰的对话。

  “文学之都”的全新打开方式

  黛玉入府、元妃省亲、宝钗扑蝶、探春远嫁、宝玉丢玉……民族舞剧《红楼梦》以独特视角,生动呈现金陵十二钗的青春群像。自2021年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巡演超160场,成为年轻人一刷二刷三刷的爆款作品。

  昆曲“一戏两看”《桃花扇》的舞台上,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袅袅水磨腔,韵味无穷。近年来,省昆剧院还将南京传世名著《世说新语》新编入戏,以翩翩南昆风度再现魏晋风骨。

  对于越剧演员李晓旭而言,在新编戏中“穿越古今”已是常态。她时而是越剧《上邻下舍》中为老小区加装电梯奔波的社区主任,时而是越剧《乌衣巷》中的王徽之、王献之,时而又是越剧《凤凰台》中的诗仙李白。

  “南京是李白活动最多的城市,也是他诗中提及最多的城市。每个人心中的李白都有共通之处,我一直在探寻并展现这种共性。”在李晓旭眼中,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新名片不仅为戏剧市场提供了滋养和沃土,更成为创作的源头活水,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小剧场看戏,正成为一种“很南京”的生活方式。4月22日至5月24日,由南京市文联主办的“剧青春——庆祝南京解放75周年青年原创戏剧展演”将在南京的小剧场上演。6部新创小剧场戏剧将以饱满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讲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其中,话剧《0423》《建筑学家——杨廷宝》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原型进行舞台改编,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向当代青年讲述同辈人的故事。原创舞蹈诗剧《老站》以舞蹈形式演绎浦口火车站一位老人的一生。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则以江北红色广场纪念馆为载体,通过独特的沉浸式表现形式展现南京江北新区的红色历史。

  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陶琪表示:“此次展演充分展现了青年戏剧工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和才华,也是优秀文艺成果的一次集中分享。参演作品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以现代视角和独特创意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先烈们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有助于培养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4月23日晚,由南京民族乐团创排的民族交响乐《解放·1949》在南京演出,在这个充满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将再度奏响铿锵之声。文艺作品犹如时代之镜,以多样的形式映照着南京的红色基因、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精神风采,也使我们能更深刻地领悟到这座城市的往昔与今朝。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9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