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院线电影 | 翻开这本《年少日记》,有多少人泪流满面?

  昨晚,刚刚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最佳新晋导演奖的《年少日记》导演卓亦谦携新片“回到”上海影城。与去年六月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新单元入围影片举行全球首映时一样,昨晚的映后交流环节,迎接导演的是依旧是真诚的、持久的、感动的掌声,以及或颤抖、或呜咽、或哀婉的声音。《年少日记》是一部平静且克制的电影,却一次次叫观众难过地、心疼地哭泣。但好哭,并不足以概括这部电影。

  “创作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个朋友就是那样过世的。”面对上海影迷,卓亦谦很坦诚,“2011年的一天晚上,他突然就走了。其实他离世的前天晚上,我有见过他,但我没有发现他的异样。在他离世之后我常常自责,怎么当时毫无察觉,哪怕晚上跟他多聊几句,可能结局也会改变。”电影里,学校工作人员捡到一份未署名的遗书,交给了高三老师,老师们再商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尖子班老师想着成绩,“认为”只是学生的玩笑;而男主角郑老师(卢镇业 饰)则坚持追查轻生者,因为这份遗书,让他想起了自己充满暴力和遗憾的童年时代。翻开这本尘封多年的“年少日记”,里面是东亚父权的酷烈寡恩、家人之间的冷漠疏离、校园霸凌的无可奈何,是严厉甚至畸形的家庭生活环境,是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说“对不起”,尽管他并不知道他错在哪里。而他的父母只是将孩子看作自己的所属品,是一面供其自恋、掌控的镜子。他们把自身对成就、理想、权力和名声的欲望,全部投射在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身上,何其残忍,却又如此寻常。

  “我觉得学童轻生这个问题在香港非常严重,如果我人生中只有一部电影的话,我很想拍这个题材。”导演说,去年来到上影节首映前他非常忐忑,“我觉得《年少日记》在香港也只有小部分的人会有共鸣,它不是一个大众喜欢的作品。首映过后,我发现很多上影节观众也在关注类似的社会问题。他们写的很多评论,都叫我很感动。”那些留下评论的观众,就如同昨晚再上海影城踊跃发言的观众,也如同给这部电影在豆瓣打出8.6高分(近一年来华语院线电影的最高分)的观众,都是因为感动。感动是因为《年少日记》是一本关于孩童“成长之痛”的日记,也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疗愈日记。

  正如同电影的英文片名《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直译为“时间仍在翻页”),多年之后,原生家庭留下的血淋淋的伤,以为时间能抚愈的疤,悄无声息撕开,仍旧生疼。它并没有随着年岁渐长消失,反而令郑老师在面对婚姻和家庭时生出了怯懦,给另一半带去了伤害。电影用95分钟,拥抱这伤痛,也尝试治愈这伤痛——郑老师在20年后终于与一直无法原谅的父亲有了一次真正的对话,有了一个叫人心痛却也感动的扎实拥抱,“在那场戏之后,电影所有的镜头再不用手持拍摄了,他(郑老师)的心定了下来,准备好自己,来面对当下了。”卓亦谦这样细致地为观众解读着自己的电影,“他和他的父亲,不一定和解了,也并不是说他就此释怀。他内心有一个伤口,也许永远不会愈合,但他至少迈出了接受自己有一个伤口的第一步。”导演顿了顿说,“我自己也一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