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徽州文化
《岩镇志草》 考略
发布日期:2013-09-30 10:46:41 来源:中国徽州 本站编辑:负暄

  岩镇即岩寺,今为黄山市徽州区区府所在地。其地以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富庶、人文鼎盛,历为皖南重镇。但由于它不具备府治、县治那样特殊的政治优势,故在历代官修志书中,未能得到浓墨重彩的集中展示。

  好在岩镇出了个佘华瑞,留下了一部《岩镇志草》,使我们能够透过他系统周密、生动华彩的表述,领略岩镇曾经有过的绝代风华!

  一、 作者简况

  关于佘华瑞,我们所能见到的资料已不很丰赡。这里略作考证和介绍:

  佘华瑞,字朏生,岩镇人。工诗、古文辞。雍正十三年,诏举博学鸿词①, 辞不赴。后以选②授桐城训导③。著有《绿萝山人集》、 《岩镇志草》诸书。生平端肃自范,行矩言规,故其为文亦整严有则。

  以上引自许承尧总纂之民国《歙县志》(以下简称许志)。按雍正十三年为农历乙卯年,即公元1735年。与此相后先,有几个相关的事件和数据值得推究:

  1、 《岩镇志草》叙,中州窦容恂撰,作于雍正乙卯秋八月。时窦“守新安”,佘“示以副墨”,故为之序。

  2、 前此一年,即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仲秋月,佘之“同学姻弟程佶自闲氏撰”序,谓“予姻友佘子西麓,具弘博之学,怀珠不售,知时命之不能违,退居闾巷之中,潜心著述。 然斗室,方不盈文。一几一榻,榻列群书。坐仅容膝,卧只侧身,无余地也。暇即据榻凭几,手披口吟,日课有常,题其室曰桯斋。所著诗文,悉以《桯斋集》名之。”又云:“……编成,名曰《岩镇志草》。予请登诸梨枣,以寿于世,俾后贤有征焉。”

  3、 其自叙虽未署年月,然亦应大体作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其篇末引用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段话,可以约略推知此时佘华瑞已年届七十。“乃出而订正之,从力之所及而渐次开雕,以就正有道”云云,说明书稿编写了很多年,定稿初刻则始于雍正十二年甲寅或十三年乙卯,即公元1734年和1735年之间。其中“虽久成编,而不敢以问世矣”和《志草发凡》中“迨今齿发黄落,匏系荒斋……程君自闲,时为鼓舞,以成予志,乃能撮集成编”等语,都能使我们参证出作者的年龄、处境和成书概况。

  4、 留耕堂藏版(亦作“板”,通)《岩镇志草》中还有一篇序言,置于窦叙之后,程序、自叙之前,为“南州杨云服拜撰”,年月署“乾隆戊午仲春月”。按乾隆戊午为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距雍正甲寅已逾4年。未按时间先后排序,大概是出于身份、礼让方面的考虑。杨云服未知何人,当为地方行政长官之属,待考。杨序谓“《岩镇志草》五卷”,未知何故?序中再次提到佘氏此书“藏之箧笥,垂老而后,出以示人”,及“西麓等身之集,尚留以待后世子云也”等语,进一步印证了佘华瑞平生著述的基本轮廓。

  5、纵观全书,其下限以雍正乙卯居多(详《节孝续传》、《女贞传》中),间有延伸至乾隆初年者,如贞集进士名录中有“乾隆丙辰科 方骞”之目,即为乾隆元年之事。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该书定稿初刻于雍正甲寅、乙卯,且“渐次开雕”的刊行轨迹。完全定型,则到了乾隆三年戊午之际了。

  又据《安徽人物大辞典》载:

  佘华瑞,字朏生,号西麓,又号桯斋。清康熙间诸生, 选授桐城训导。雍正十三年(1735)举博学宏词,不赴。与方苞为至友, 拟荐为太学六馆师, 兼纂《一统志》, 辞归。著有《岩镇志草》4卷、《绿萝山人集》2卷。④按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迁内阁学士、 礼部侍郎, 充《一 统志》总裁。 故举荐佘华瑞当在同时或稍后。此时佘华瑞已垂垂老矣,对功名利禄不再有什么兴趣和幻想, 所以荐为太学六馆师也好, 兼纂《一统志》也好,举博学鸿词也罢,都以“辞归”、“不赴”应之。许志将选授桐城训导置于雍正十三年之后,大谬。

  基于以上梳理考证,我们可以将其生平梗概重新勾勒如下:

  佘华瑞(约1662年~1738年后),字朏生,号西麓,又号桯斋,岩寺人。清康熙间诸生,以选授桐城训导。工诗、古文辞,与方苞友善。雍正末,拟荐为太学六馆师,兼修《一统志》,辞归;举博学鸿词,不赴。著有《绿萝山人集》、《岩镇志草》诸书。所著诗文,悉以《桯斋集》名之。生平端肃自范,行矩言规,故其为文亦整严有则。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该书的校阅者程佶。据许志记载:“(程)佶,由庠贡授职中翰。好义克肖其父。见镇之孙公桥为河北诸村落通津,曾毁于火,伐石重建,费以万缗,阅九年而工竣。”其父程其贤,为岩镇巨商,乐善好施,曾费数千缗修复凤山台。程佶与佘华瑞为姻亲,其襄助佘氏成书之始末在书中有多处提及,兹不赘述。

  二、 内容概况

  《岩镇志草》共4集近12万字,分别以八卦中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名之。卦辞是《易》卦下概括一卦要义的话,“元、亨、利、贞”就是用来解释、概括、代表乾卦要义的。乾象天、象君、象阳,有广大包容、生生不息之意。根据前人的阐述,元者,善之长也。泛指一切事物的开始。亨者,嘉之会也。有畅通的意思。利者,义之和也。谓适宜和谐,利益众生。贞者,事之干也。要求凡事必须品格端正、处之有道。作者以此四字熟语标举其书,不光是为了明其次第,更重要的是寄寓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

  按照《志草发凡》的提示,该书裒辑了唐宋以降特别是有明迄清岩镇的人文历史,包括原始、形势、山水、建置、古迹、桥梁、祠宇、庵观、园亭、人物、科名、艺文等等诸多方面的珍贵资料,“旁求遐览,考订精明,凡镇之所可稽,莫不毕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对人物部类的记述占了极高的比重,其中不乏对节妇、贞女、孝行、宦业的胪列— —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特定时代的生活图景,同时也淡化了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其它元素特别是经济部类的细致描绘— —这一旧志的普遍特点或曰通病,在《岩镇志草》无一例外地得到了体现。

  以鄙人陋见,自古迄今,至少是有清以来,还没有一个人象佘华瑞这样,对岩镇风物作过如此全面的搜集与展示。进而我觉得,作为岩寺人,如果不了解佘华瑞和他的《岩镇志草》,就象歙县人不知道许承尧和《歙县志》、徽州人不知道罗愿和《新安志》,乃至中国人不知道司马迁、司马光和《史记》、《资治通鉴》一样,虽然未必是什么耻辱,至少有一点缺憾罢?进而我联想到,不少人开口黄山牌,闭口徽文章,问其所以,则茫然不知所云……因此,无论是研究乡邦文献也好,还是从事经济建设也好,以史为鉴,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 版本介绍

  从《岩镇志草》序言我们可以推断,该书刊刻于雍正年末乾隆年初,该版即为留耕堂藏版。一般来讲,乡土志受其记述对象的制约,在时间跨度特别是空间范围上相对狭小,其流播半径、需求数量自然相应地受到局限,所以,不可能象很多经典著作那样以其自身的深远影响带动市场的巨大需求,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出现一刻再刻、一版再版的局面。在过去复制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传抄便成为简捷易行的优选途径。这一点在《岩镇志草》的流布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我们共搜集到4个不同的传本:一种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未刊写本〈歙县岩镇志草〉》;一种是《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所收录的《岩镇志草》,其扉页注云:“本书四卷,清雍正十二年(1734)纂,现据抄本影印”;一种是黄山市地志办收存的根据留耕堂藏版影抄的《岩镇志草》;还有一种是汪文田先生1983年“根据许也宜手抄本转抄”的一个本子,但仍注有“留耕堂版”字样。

  现将上述传本简要比对分析如下:

  从内容上看,除传抄刻写错讹因素导致的细微差异,4个本子的主体部分几乎完全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序言的完整程度上: 未刊写本无序言;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有程序、自叙;留耕堂藏版影抄本有窦叙、杨序、程序、自叙;汪文田转抄本有窦叙、程序、自叙。

  从形式上看,前三个本子都是繁体竖排,每页行次皆为八行,每行起止均完全相同。

  据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未刊写本是留耕堂版刊刻之底本,后由“同里后学程维翰容有书,黄师教子修镌”。由于该书刊刻不是一次成型,所以在序言的完整程度上形成差异——因为冠序实际上是成书的最后一道工序,而且随时可以增删取舍,故尔最初的本子没有冠序,最后的本子序言最多,是符合事物生成的逻辑和规律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图书馆的所谓“未刊写本”,实际上已是后人辗转抄录的“依样葫芦”,这从全书的书法风格并非统一于一人之手可以得到印证。至于其它三个抄本,则出自更加晚近甚至当代人之手,其祖本亦基本统辖于“未刊写本”和留耕堂藏版这两大范畴之内。唯一让我们难以索解的是,“未刊写本”在贞集进士名录当中,亦阑入了“乾隆丙辰科 方骞”字样,岂渐次开雕、刻而复补所致乎?抑藏家张大其词、妄充祖本之举乎?姑存疑以待考。

  四、 点校说明

  点校工作自2004年元月开始,至6月底基本完成。点校的体例规范基本按照古籍整理的有关规定或通则执行。这里主要谈一下底本的选择和校注的情况。

  (一)关于底本的选择

  前文已经提到,点校过程中,我们陆续搜觅到4个不同的本子。经过比较,我们选定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未刊写本〈歙县岩镇志草〉》复印本作为校勘、标点、注释的“工作底本”,同时注意与其它各本进行参校,综合采用前人习用的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进行校勘。“未刊写本”未能备载的序言部分,则由它本移入,以补足相关的内容,便于读者纵览该书之全貌。应该说,整理点校后的本子,从资料的完备程度方面看,是一个全本或曰足本。

  (二)关于校注的情况

  由于历史的风云变幻,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形态、内容会发生变化,搜求、读解会出现困难,这就需要相应地进行整理和加工:缺者补之,乱者顺之,伪者辨之,难者疏之,使其接近或恢复本来面貌,并能最大限度地为后人阅读、查考、利用。从方志角度说,就是藉此充分发挥旧志的“存史、资治、教化”功能,做到忠于历史,服务现实,有益将来。

  从致用的理念出发,我们尽量减少纯学术的考辨、校勘,而较多地注意标点、疏通。表现在技术层面上,基本上不作繁琐的比对,而以简明的注释来代替通常的校记。换言之,我们把考据的功夫和过程隐去了,而把辩证取舍的结果直接予以展示,这也许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该书的学术品格,但对于大多数读者,应当更有助益一些。因此,无论是标点断句也好,段落处理也好,目录设置也好,以及标题分级和字体字号的选择,都服从并服务于上述宗旨,努力实现入古而不泥于古,为新而不妄求新的工作目标。

  注释:

  ①博学鸿词:据《辞源》P0430〔博学弘辞〕解释,科举的一种名目。唐开元中,郑昉、陶翰以博学弘辞及第。宋绍圣元年置弘辞科,绍兴三年改立博学弘辞科,直到宋末。清康熙十八年、乾隆二年两次举办博学鸿辞科,三年又补试一次。“鸿辞”即“弘辞”。参阅《文献通考》三三《选举》六“贤良方正”、《清朝文献通考》四八《选举》二、四“举士”。此处未及雍正朝有此举也。

  ②选:量才授官。《明史·职官志一》:“凡选,每岁有大选,有急选,有远方选,有岁贡就教选, 间有拣选,有举人乞恩选。”清当仍之?

  ③训导:学官名。明、清于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所属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清末废。

  ④原书此段文字颇多错讹,如“桯”误作“程”,“苞”误作“苍”,“萝”误作“梦”。另《绿萝山人集》许志作“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