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金山:许国与“石山精舍”
郑 刚
灵金山说其为山不过是海拔600米的山包,它座落在山川灵秀的灵山村的北面,面朝西南而居,距灵山村约五华里,属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南麓山脉。它与丰山二水交汇处便是传说中的“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的灵山村。古朴苍老的小山村环绕丰溪两岸,顺溪就势,山环水绕,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
灵山,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二十二都一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衮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灵山以方氏为主,自后唐方杰兴迁居灵山,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方姓来此定居后,宗族兴盛,尚文重教,历代为仕为儒为商的,不胜枚举。灵山村头水口处巍峨凌空的天尊阁、跨溪而建的灵阳桥、断壁残垣规模依旧的五福庙、庙边由皇帝御赐树种而今老态龙钟的苦丁树,以及高大古拙的“翰苑”坊,无不述说着这座古村落昔日的辉煌。
灵山方姓始祖是轩辕皇帝左相方山侯方雷,灵山天尊阁和方氏祠堂悬挂的雷祖像,就是方雷之像。“天尊阁”,又称“雷祖庙”,系明代洪武年间方圣安、方圣平、方圣功三兄弟共建。该阁建在灵山水口灵阳桥右边,故又称“水口庙”。天尊阁气势宏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阁内天花板彩绘,颜色鲜艳,图案精致。大殿上题联云:“钟声半逐前溪去,山色都随彼岸来。”又联云:“殿阁钟山川灵秀,水声喷谷口澄鲜。”“雷祖宣恩烈山显赫时如在,云孙报德灵阳斋敬口常开”。
过了灵阳桥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用一色粗麻花岗岩石铺就的村街————灵山街,又称凤凰街。沿街逆水而上,左边较狭窄,进深只有一屋之地,出门过溪,溪桥用三五根粗麻花岗岩石条架成,长约八九上十尺。右边地势稍为开阔,进深不过十丈。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紧紧相连,面溪而建,房屋之间偶尔间隔有很窄的内通小巷。当地人为了拓宽街道,减少占地,沿溪石条突出一二尺,悬空在水面上,增加了街道的宽度。灵山街大约有二三里长,溪上架有十几座桥。丰溪落差很大,故采取梯级筑坝的方式缓冲水势,蓄积用水。坝高有的高达丈余,山泉飞泻,瀑布高悬,随四季变化,演奏着美妙动听的乐曲。春夏季节,水流湍急,其声震耳,有如万马奔腾之势;秋冬之时,水清流缓,叮当作响,有如轻歌曼舞之情。沿灵山水街而上,过方氏宗祠,到“观音前”,观音菩萨设在左岸凹进的石塌岩里。菩萨不知何时被毁,但菩萨底座还在。还有用粗麻花岗岩石条搭架建在溪上的庙址犹存,约有九个平方米。再往前,丰溪右折,由原来的南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灵金山脉的灵金之水便在此从东往西直泄而下,这是典型的东水西流。按风水理论:东水西流,富贵两头。丰山之水北流而来与灵金之水汇合左转,唱着欢歌,流过凤凰街,穿过灵阳桥,蜿蜒西去。
沿灵金之水逆流而上出村,是百余亩良田,地势开 阔,光照不足,属高山冷水田,水稻生长期长,是“灵山贡 米”的原产地。此时,也就到了灵金山的脚下。应该说灵金山并没有风景名胜的黄山著名,也没有道家圣地齐云山显赫。然而,在千山万壑中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灵山村古老的沧桑。
灵金山无处不透出“灵”性。且不说满山遍野的松柏、紫薇和郁郁葱葱数也数不清的灌木丛,也不说那虚幻缥缈宛若轻纱薄幔的乳色山雾,单就那突隐忽现的嶙峋怪石便给你一种身临仙境的妙感。沿着逶迤起伏的山岭,穿过密不透风的树林,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猛然发觉出现在眼前的是千形百状的岩石。有的像雄狮飞舞,有的像猛虎出山,有的像仙妃弹琴,有的像雄鸡长鸣,惟妙惟肖,使你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灵金山灵性还在于它有一大奇观,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不信世间阴阳事,但看灵山鬼点灯”。阴历6~7月,到灵金山看“灵火”十分诱人。灵金山富含磷矿物质,受阳光的强烈照射,每到夜晚,碧绿的磷火,三五一簇,四六一堆,一闪一眨,飘浮不定,确是一大奇观。
如果说灵金山的灵性在于她的婀娜多姿和千奇百怪的景观,那只是一种浮浅的认识,更丰富的内涵在于它的历史含括着多位名人圣贤及其佚事。
一是灵金山的雷祖庙会,又称“水口庙会”,是灵山最兴旺,历史最悠久的土特产品交易的盛会。据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6《灵山雷祖》云:“戴莲花《鹂岭轩质言》卷4云:徽州歙县灵山,供雷祖极灵。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焚香者络绎于道,山顶村民百余家,皆好善布施,客民食宿不取值。家中置茶具一,人人饮不禁。有窃物者,辄自扑,不能挟以遁也。对山有高冈顶,横竹筒长尺许,空洞无物。是日,自出卷轴,悬筒末,金身朱喙,宛然神容。愚民瞻仰以万计,成拜跪怠容,至一时许仍没。同治中,发逆扰徽属,僧夜梦神语云:乱人且至,盍埋我山冈下,深三尺,当免劫。僧惊寐,如神指,己亦避乱山中。未几,贼大至,寺院焚毁殆尽。闻灵山异,掘之,甫及尺,霹雳出地中,掘者尽仆,筒飞去,入黄山不见。逾年,贼平,僧始归。又梦神语曰:我在黄山某冈下,今事靖,可迎我归也。众具卤簿往觅,筒果在,迎之归。至今灵如故。按:今灵山雷祖如昔,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邻近村落皆素食,往拜神者塞途,皆此种谰言,传益迷罔也。录之以见恶俗革除不易。”
二是遗址遗迹均与历史名流相关。漫步在灵金山上,明代开国功臣李善长当年读书的“石山精舍馆”遗址依稀可辨,灵金山寺旁李善长捐建的“报德庵”,其匾亦见残存。据史载:灵金山寺,唐天佑二年敕建,毁于“长毛反乱”。大学士许国未出仕前,曾在灵金山寺开馆授徒。因灵金山的“灵气”,许国弟子不少人科举入仕,有“一榜十九进士”之美誉,终有众多得意门生为之竖立八脚石坊的盛举。当年气势恢宏的山寺和石山精舍已荡然无存。但从山颠遗留的残垣断壁和石匾石碑中还可感觉到当年山野不废诵读的盛景。
在灵金山半腰中。一大片翠竹林簇拥着当年“石山精舍”私塾所留下的遗碑。碑有两尺见方,碑文上刻着:“厥功厥栗,美玉于斯;他山悟石,可以为师。”
三是灵金山与大学士许国结下不解之缘,这也成了举世之谜:当年许国出仕前屡试不第时曾三上灵金山。许国为何在自己万念俱灰时把灵金山作为其心灵慰藉之处?后人无从得知。
许国(1527~1596年),字维帧,号颖阳。歙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许国早年在家乡以教授开馆为生,以后科举考试一路顺风,先中乡试第一名,紧接着在1565年,考取进士,踏入仕途。许国一生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为官沉稳谨慎、忠诚练达,颇受皇帝宠信。隆庆年间,朝廷特赐一品朝服出使朝鲜,他在异邦小国拒收援例所奉馈礼,朝鲜国专门勒碑铭以记。明神宗继位后,初任右赞善,专门教授太子,并充任讲经论政的日讲官,由于身近帝王,他的才华很快得到皇帝的肯定,御笔亲书“责难陈善”赐赠。1583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不久加封太子太保,改授文渊阁大学士。1584年,因平定云南边乱决策得当,晋升少保,授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仅次于首辅的内阁第二重臣。同年,神宗特批许国生前在家乡营建记载功绩的石坊一座,并两次驳回他自请免建的上疏,加批“毋得固辞”四字,以表彰他“协忠运筹,茂著劳绩”,这就是今天仍存的歙县许国石坊的由来。许国诗文造诣较高,作品浑淳典雅,一代文宗王世贞等人评价很高,著有《许文穆公集》16卷。《明史》有许国传。
史载,许国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农历六月六日出生在歙县(城关)东门外一户贫民家庭。曾祖许鉴、祖父许汝贤,一生务农。父亲许铁,字德威,号心萱,早年从农,后随继父许友山在苏州经商,数年后,因经营不善倒闭还家,晚年双目失明。母亲汪富英是一位农家女儿,一生从事家务,曾随夫移居苏州数年,有时为人做女工。许国是次子。兄,许诉,年长许国15岁,曾在广东任小官,卒于任上;嫂汪氏,一向在家抚养子女。姐早夭。
许国7岁读书,11岁时随母到父亲的店里做店务。邻居莫晓声老人见许国聪明好学,主动教他读四书五经。这样,许国才一边经商一边求学。14岁时,随母返回故里,在歙县斗山书院继续求学。15岁时,前往黄山祥符寺求读,16岁时,前往齐云山朗灵书院求读。期间,协助休宁县黄如士等编撰《齐云山志》,18岁回歙县拜读在新安督学冯奇门下,当年考中秀才。许国考中秀才后,经督学冯奇介绍,前往灵金山石山精舍开馆讲学,这是许国第一次上灵金山。
嘉靖二十五年(1546),20岁的许国首次赴应天府参加乡试,没有考中,重返灵金山的石山精舍继续讲学。
嘉靖二十八年(1549),许国第二次参加乡试,又没有考中,受到灵金山人的讥笑,于是到溪头乡木石里开馆讲学。期间,许国自学医书,为一些病人治病,收点小钱小物,有时在阳和门外卖字,上山挖笋,接济家庭。
嘉靖三十一年(1552),26岁的许国第三次参加举人考试,同去的歙县考生5人,惟许国考得最好,但仍然没有考中。不久,离开歙县前往绩溪华阳,后在泾县西村开馆讲学。
嘉靖三十四年(1555),29岁的许国筹措资金,第四次奔赴南京应考举人。结果,许国仍是榜上无名。于是,许国躲到歙县偏远山村丛睦里继续开馆讲学。
嘉靖三十六年(1557),31岁的许国已是一子一女之父了,再度变卖家产,第五次参加乡试,仍然无果。他躲躲闪闪回家,在太平桥上徘徊,悲不欲生,纵身跳入江中,想了此不幸的一生。不料,休宁县榆村大木商程爵,正乘船至杭州途经桥下,听到桥上的呼救声,即命船家救出跳水人。当他得知许国五考举人落榜轻生时,便主动资助许国再考。事后,许国又回到石山精舍讲学。此次,是许国三上灵金山。
嘉靖四十年(1561),三年一度的举人考试又到了。35岁的许国正在愁眉不展时,程爵派账房先生送来银两,许国好生激动,第六次奔应天府应考,结果考中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考中举人,按例可以做八品小官,但许国不愿意,还想报考进士,攻取最高功名。
嘉靖四十四年(1565),39岁的许国第二次赴京师参加会试,结果考中第七名进士,按例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许国由此踏上仕途。
神奇的灵金山曾经是一代名臣许国的摇篮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