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

首页>地方频道>安庆>要闻

2023年安庆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增长8.5%以上

  2022年12月31日,《关于安庆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在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印发审议。报告回顾了2022年安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建议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增长8.5%以上。报告同时指出,2023年仍将是安庆市加速追赶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安庆全市上下将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切实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抢抓战略机遇,进一步提高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建好用好浙大安庆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北化大安庆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化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集聚优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宜城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菁英学子“四大计划”,做强市人才发展集团。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皖江制造名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年为企业减负2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滚动实施工业强基项目。做强产业发展主平台。深入实施开发区争先进位工程,全市开发区营业收入超3500亿元。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编制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方案,推进皖河农场作业区、大观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支持迎江区建设全国网络货运创新发展试验区。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完善“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增百亿级制造业项目5个以上,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1500亿元。实施有效投资攻坚行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投资。加力促进消费升级,建成开放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积极打造会展之城,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建设品牌粮食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14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9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县一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以上,强化农业招大引强,新增10亿元以上农业项目7个以上。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完成农村改厕2万户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18条,新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80个以上,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贯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力争新增省际产业合作园区2个,合作园区各落地项目5个以上,深化安庆池州“一江两岸、拥江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新改造棚户区3680套、老旧小区370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建成陈延年陈乔年生平事迹陈列展览项目,开工建设独秀园提升工程、大南门特色文化街区。有序推进成片开发,重点推进高铁新区起步区、高铁新区二号等片区建设,深入研究推进圆梦新区、东部新城等片区方案实施和调整。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积极参与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子基金组建,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支持岳西县、潜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多措并举稳外贸外资,推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年进出口总额100亿元以上。推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谋划建设平行进口汽车城,进口整车2000辆以上。

  更加突出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两高”项目全链条监管,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桐城和岳西抽蓄电站、中广核望江光伏、运达智慧风电、天然气宜南线等项目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5%,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完善“1515”长江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实施长江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提升工程,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城区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85%以上、回收利用率45%以上。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切实增强民生福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城镇就业4.4万人,年度脱贫人口就业人数规模不低于33万人。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健全儿童、妇女、残疾人和精神障碍患者关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增托位幼儿园50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全市新增托位数3000个,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53个左右。推进濒危剧种和地方戏曲声腔保护传承。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安庆。精准高效抓好疫情防治,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强药物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持续强化金融风险管控,防范化解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市“一网统管”,创建一批“城市管理示范街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做好国防动员、人防、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7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