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受关注 学者希望科研成果在宁转化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在高校持续受到关注,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们建议:

“政策尽快落地,成果转化更方便”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南京2018年市委1号文件在高校持续受到关注。上周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教授专家们在详细了解政策后表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南京转化,为南京的发展助力。 

新型机制有望让科研人员更专注

“相较传统化工技术,我们开发的微流场反应技术可以将超过百吨的反应装置缩小至几十升,实现装置体积千倍的缩小,以‘桌面工厂’的模式实现传统大型化工生产过程,大幅提升过程安全性;同时,可以数千倍地提升反应速度,将化工反应由十几小时缩短到数十秒钟,降低能耗40%以上。”南京工业大学郭凯教授课题组凭借这一技术获得了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郭凯说,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新政的出台是一个比较好的契机,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最直接方式,但是在传统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老师想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会受到很多牵制,时间、精力上往往要消耗很多。 

“比如研发性的投入,在我们国家现有的科研体系里,直接用应用型的成果进行申报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即使申报了也要填各种表,耗费大量时间、走各种各样的程序。部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就会放弃。南京市现在鼓励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可以说,这是从机制上在为老师们的成果转化减轻负担、减少约束。”郭凯说,这可以让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更加专注地去做应用型研究。 

老师、企业各司其职可以发挥最大效益 

本次新政鼓励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探索建立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鼓励高校和企业联系建立“科创实验室”。 “高校的老师、研发人员和企业各有所长,老师们在实验室做出科研后,让企业公司来产业化,让营销人员去推广,可以让科研成果发挥最大的效益,对推动社会进步更有好处。”南京林业大学叶建仁教授说。 

叶建仁教授主持的“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控新技术”刚刚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松材线虫病一直是松树病害防治工作的难题,因其致命性、隐匿性等特点,被称为松树界的‘SARS’,是松树林病症中的不治之症。”叶建仁说,他们团队攻克松材线虫病检测难题,实现了这项病症的全自动化检测,使潜在的病虫害危险可以得到及时诊断,就得益于与企业的合作。“我们的技术请南京的一家公司转化,检测的试剂、仪器全部产业化,市场销售非常好。” 

南京理工大学武凯教授也认为,老师擅长做基础研究,而科研成果在转化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并非老师的长项,要让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 

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大型智能化饲料加工装备的创制及产业化”也是和企业合作的范例。他们和江苏牧羊控股有限公司联合,解决了我国饲料加工行业粉碎、混合、制粒等大型化加工主机装备稳定性差、能耗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低等技术难题。“成果转化是一个体系,单独一个部门是没有办法完成的,各部门协调推进才有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在南京转化对于老师来说更方便

郭凯介绍,得益于他们的技术,合作厂家的制品成本远远低于同类产品,产品占有国内高端市场95%的份额,近3年新增销售额达16.28亿元,新增利税2.58亿元。不过他坦陈,此前他们的成果并未在南京转化,“转化中的相关因素很多,在其他城市转化,老师跑来跑去很辛苦。”他说,此次南京的政策出台后,同等条件下肯定优先选择南京。 

叶建仁说,此前进行技术转化的公司已经和他们合作了10年,双方合作得一直不错,“目前我们团队手上还有另外一个研发方向的科研成果——让微生物长到植物身上,可以让植物长得更健康。这个项目在实验室进行了很多很多的实验,效果非常好,有几十个专利。”他说,这个成果下一步就是进入市场,也非常适合在南京转化。 

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带领的团队研究力觉的感知、反馈、控制,获得的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解决了多维度力量测量与力反馈精度低、操作者与机器人之间的通讯延时、人机交互远程操作机器人等方面的关键问题。目前相关技术已应用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核电安全和核巡检,以及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领域。 “这个技术与现在热门的机器人产业关联度非常大。希望学校加快出台相关政策与新政对接,让政策真正落地,方便我们的成果在南京转化。”宋爱国说。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实习生 周云 聂子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7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