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医疗人工智能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原标题:医疗人工智能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业界人士就“AI+医疗”如何真正用于临床剖析原因给予对策

  人工智能医生能看病吗?日前,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教授研发出的人工智能“小葛医生”带来实测:给小葛输入内科学、外科学两本书,自我学习虽未达到一定水准,但对常识已了然于心。53岁的女患者盆腔手术后准备出院,但三天后突发胸痛,这是啥病?小葛接招:胸痛心肌缺血,心肌酶偏高,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肺动脉增宽,需要再做个CT。“答案正确。”葛均波确认。

  医疗人工智能问世至今,离真正融入临床应用还有不小差距,“雷声大、雨点小”的症结在哪里?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与嘉会医学研究和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AI+医疗”研讨会邀请医疗界、科研界及投资界人士共议热点,针对业界关注的问题,剖析原因、给予对策。

  人工智能也会出错

  率先在英国试水的医疗人工智能数字化遇到尴尬:感兴趣的是年轻健康的富裕人群,真正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对此却不“感冒”。这就造成供需偏差:线下医疗服务嵌入人工智能,老年人不习惯;预算拨款直接分流在线上,资源匹配不符。

  澳大利亚健康创新研究所所长安瑞科教授用生活中常见的汽车自动驾驶导航系统来打比方解释:司机对系统过于信任,边自动驾驶边观看视频,酿成车祸。他说:“自动化的便利人类有目共睹,但过于信任造成的失误,值得关注。”

  既然人工智能也会出错,该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失误发生率?腾讯医疗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姚建华提出,重点关注问题由临床医生提出,人工智能科学家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但两者侧重各有不同。科学家关注具体方法,医生更看重是否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两者需要磨合、互补,由临床医生引导、人工智能科学家辅助,明确“角色”,有利于实现医疗人工智能最大精准度。

  如何信任人工智能

  过去十年,医疗人工智能投资热逐渐降温。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医疗人工智能投资失败。放眼市场,真正获批上市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寥寥无几。医疗人工智能能否像智能语音系统那般,与人类建立信任?葛均波直言,信任基础在于人工智能比人类做得更好、更便宜、更有效。

  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得到更系统的验证。阜外医院副院长郑哲说,从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到机制研究,科学家对传统治疗技术已很熟悉。至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机制机理,人类并不明晰。他说:“我们输入一个,它输出一个,这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可行可用?这些亟待梳理,以让更多人对人工智能了解、明白、信任。”

  时至今日,人工智能的算法都是人类强加于它的。人工智能如变经验为自主学习,才能成就跨越式发展。葛均波认为,人工智能如逐渐掌握自主学习改善能力,人类对其也将逐步建立信任。

  医学伦理如何赋予

  人工智能具有极强社交媒体属性,如何赋予医学伦理?与会专家认为,“观念重塑”需要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着重强调。

  安瑞科举例,新冠疫情期间,许多人知道接种疫苗可防病,但“疫苗犹豫”仍存在。人工智能可设计沟通软件,了解人群不愿接种疫苗的原因,完善疾病居家管理方式、普及治疗标准化等,重塑疫苗观念、实现更普及接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扎森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干预可大幅增加服务可及性,惠及更多人口,创造极大医疗收益,这也是医疗伦理的一部分。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市六医院教授贾伟平举例说,我国目前有慢性病患者3至4亿人,利用医疗人工智能早诊、早筛、早治,及时实现分级诊疗,凸显了技术的普适性、一致性。它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科学素养,发挥救死扶伤医者精神,助力有限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推广。(记者 顾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5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