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第八届上交会唯一境外主题馆——大阪府主题馆“氢”临上海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终于建成,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首次建立自贸伙伴关系,为两国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带来实质性利好,并为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注入活力。

  4月15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下称“上交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抓住RCEP签署机遇,特别邀请日本大阪府设立主题馆,重点推介一批来自日本的领先制氢、储氢技术以及氢能产业链上的多项技术和产品,推动并深化中日绿色能源合作交流。日本大阪府主题馆也是本届上交会唯一一个境外主题馆。

  第八届上交会组委会执行办表示,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跨国旅行受到诸多限制的情况下,作为上海友好城市的大阪府组织了10家企业参展,充分说明中日两国间技术交流合作是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中国强大的内需市场和旺盛的购买力也被日方企业所看好。

  “氢”临上海,日本大阪府主题馆有哪些特色?日前,一场线上展前对接活动,提前“剧透”了参展企业的亮点。

  集聚氢能产业链上的“专精特新”企业

  大阪府商工劳动部成长产业振兴室室长中原淳太介绍,日本从1973年起开展氢能生产、储运和相关技术研究,目前已在制氢领域、储运氢领域、氢能利用领域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体系。截至目前,大阪府家庭用氢燃料电池有4.5万台,氢能源汽车140辆,已设立9个加氢站。在公共设施中,日本最大的中央批发市场配有商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西国际机场已采购并使用22台氢能源货运叉车。

  大阪制造业集聚了包括氢能源在内的大量多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很多企业将“氢”临上交会。岩谷产业株式会社是日本氢技术的先锋,拥有世界领先的制氢储氢技术,其先进的“液氢”技术在运输效率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是传统“压缩氢气”的10倍左右。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已建造、运营着日本四分之一的加氢站,并在中国大连建有氢气制造工厂,浙江嘉兴的氢气工厂也正在建设中。与此同时,岩谷气具(珠海)有限公司制造的便携炉以及便携式气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居领先地位。

  日本山里产业株式会社今年将把能测量出-253℃液态氢的极低温测温器以及-40℃的加氢站取氢机、采用82兆帕的加氢站蓄压器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带到上交会。

  该公司中国总代理朱坚华表示,在氢能源加氢站里,温度控制是非常关键的。他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如果温度控制不好就会生病,而在氢能源设备中,氢储存温度需要精准到0.1℃以内,如果温度控制超过这个范围,对安全、生产、储存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推动并深化中日绿色能源合作交流

  10家日本氢能源企业“氢”临上海,除了展示自身的尖端技术之外,也对推动并深化中日绿色能源合作交流充满期待。

  地处大阪府高槻市的高槻科技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电磁隔膜方式的空气泵,其产品具有低噪音、高节能等优势。高槻科技常务董事大西洋司表示,公司生产的空气泵在日本的燃料电池领域中也有所应用,尤其是在家用氢能源电池上,“我们已经在苏州设立了合资企业,接下来将致力于中国市场的全面开发”。

  新考思莫施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燃气探测技术,在定置式工业用燃气检测警报器、携带式燃气探测器等领域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负责人朱敏成透露,企业已经在松江建立工厂,针对中国用户开拓服务,“我们有计划在中国建立第二家工厂,为包括锂电池、氢能前端行业等新能源行业作准备”。

  近年来,日本制氢站和欧美加氢站都会采用高石工业株式会社研发生产的耐高压橡胶O型圈,此次企业将带着这一产品亮相上交会。高石工业负责人高石秀之充满了期待:“中国政府已提出将扶持氢能源汽车产业以及其供应链的发展,我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希望中国在氢能源方面的发展能撬动更大的市场,让我们所生产的O型圈在中国市场得到更好应用。”

  “我们从2015年开始尝试现在的压缩机技术,目前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位。”日本加地科技执行董事瀬木健次介绍说,“中国是很重要的市场,希望借上交会更多了解中国市场,我们会积极考虑与中国企业在氢能源领域的合作。”

  参展大阪府主题馆的还有日立造船株式会社带来的制氢装置,它是一种通过电解纯水制取氢气和氧气的装置,用于冷却涡轮发电机和储存可再生能源;日东新能源(苏州)有限公司带来的燃料电池用接合、密封材料,可以防止氢气泄漏;小西模具工业带来的构造简单、容易拆卸和组装,利于保养,并配备安心追踪体系的模具系列;鹤贺电机带来的用于评估电池和燃料电池质量的测量仪器和技术等。

  4月15日,第八届上交会还将举办一场以“展时代蓝图 谋氢能未来”为主题的境外技术推介主题日大阪府专场,10家大阪企业将与国内企业深度交流,助力中日企业开启氢能源领域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87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