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对话|陈晓华个人书画汇报展开幕:医者仁心,画者慧眼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101周年之际,借江苏省军区、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局“赞颂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书画摄影展成功举办的东风, “守望——陈晓华个人书画汇报展”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博物书店内开幕。南京市军休活动中心、老年大学、鼓楼区第八军休所的领导、书画界、艺术评论届人士齐聚一堂,为陈晓华送上诚挚的祝贺。

  在开幕式现场,南京市军休活动中心王红兵主任代表军休活动中心为展览开幕致辞,他说到:“退休不褪色,这次展览不仅是陈晓华个人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一个让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互相交流的平台。”老年大学教师代表时光也对陈晓华能够在耄耋之年取得如此艺术成绩感到高兴,为他送上了祝贺,“只此艺术”创始人、南京资深媒体人梁平等嘉宾都为陈晓华个人书画展成功开幕表示祝贺和肯定。从手术刀到画笔,这一转变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也与陈晓华展开了对话。

  陈晓华是原第二军医大学南京海军医学院附属四一四医院骨科主任,南京建宁儿麻矫治康复基地主任、全国、全军肢体伤残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矫形外科杂质编委、中华医学会海军、南京市骨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他的一生都秉承着医者仁心的理念,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职业生涯历经两万多台手术,挽回无数生命,在聊起为什么会在七十岁这把年纪拾起画笔,陈晓华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我小时候对书画艺术就很有兴趣,闲来喜欢写写画画,那时候画画还得过学校的奖励。”陈晓华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他对于艺术的敏锐感受更多是与生俱来的,“我在学校时成绩名列前茅,那时候军校过来挑人,我就被挑上了,进了军校就与书画艺术一刀两断了。”陈晓华会选择进入军校学习也是出于为家庭减轻负担的现实考虑,“从那时起开始了军伍生活,之后组织安排我行医,我也就踏踏实实行医救人,就这么工作了几十年。”等到陈晓华退休已经年逾古稀,年少时的梦想再度燃起了火花,他进入老年大学,接受了书画专家的指导,开始潜心于书画艺术创作中。

  本次展出的作品内容相当丰富,书法作品中楷书行书、篆书隶书无一不全,中国画里山水花鸟也都别有风味,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幅题为《妙手回春》的书法作品颇有故事,这幅作品是江渭清赠予陈晓华的。江渭清是湖南平江县人,参与了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曾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代理第一政委,2000年因病在南京去世。陈晓华与记者聊起了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八十年代,江渭清向陈晓华求医,因其家人手肘部位骨骼癌变,全国各大名医名院给出的诊断意见都是截肢保命,病人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陈晓华,希望他能为保下手臂尽力一试,“我当时也很忐忑,其实其他医生给出的建议没错,截肢确实是一个稳妥的治疗方案,但病人想要保住手的强烈愿望我也非常理解,又要保持手臂功能,又要取掉手肘这块癌变的骨头,这样的手术当时国内外都没有过,我开始查阅资料努力准备。”陈晓华当时也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但都可能产生副作用,会给康复带来困难,最后陈晓华突破性的使用了病人自己的盆骨骨骼来取代这块癌变骨骼,既保留移植骨骼的活性,同时又将这块骨骼打磨成完全合适手肘的骨骼,还要与手臂的血管神经相连接,这台手术难度极大,“最后病人治愈了,手也保住了,还能提起重物,功能没受到影响。”这幅《妙手回春》正是对陈晓华救死扶伤的最高褒奖。

  “行医和作画是一脉相传的,隔行不隔山。”在开幕式中,陈晓华这样对来宾们说到,他也告诉记者,做医生和做艺术,“悟性”是共同的,“画画是有悟性的,要求我们细致入微的去体察生活,感受生活,能将这种感受反馈出来。做医生也需要悟性,要非常细致的观察病人,他的体态、面色,病情的变化点滴都不能遗漏,这不是光靠高学历就能行的。

  离休后的陈晓华还时常去家乡的村镇卫生所义诊,参加各类公益义诊活动,现在孜孜不倦的专研着绘画书法技艺,从艺从医所有的都不过是一颗对本行诚挚的、热爱的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4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