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上海:闵行徐汇两区共同推进 跨区城中村20年动迁难题破解了

  原标题:闵行徐汇两区共同推进,虹桥镇邹家宅原拆原建安置100%签约

  跨区城中村20年动迁难题破解了

  2月10日小年夜这天一早,67岁的“发哥”回到住了大半辈子的邹家宅,和老邻居们一起在地块上拍照留念。

  “既舍不得,又满怀期待!”发哥说,作为虹桥镇最后一个“城中村”,邹家宅地块上仅剩60多户居民,长期以来“脏乱差”严重,他和邻居们盼动迁盼了20多年……就在1月底,这一地块成功实现了动迁协议100%签约,距离动迁指挥部挂牌仅用时半年。目前,所有居民已全部搬出老宅,预计两三年后,他们就可以搬回“原拆原建”的崭新小区。

  一部分属于徐汇区,一部分属于闵行区,邹家宅跨界地块动迁复杂棘手,曾备受关注。如今,20多年未解决的动迁历史遗留问题,为何能在短短半年内取得突破?

  小盆地

  “我们这儿原来属于上海县虹桥公社虹南村”“1997年,我们就撤队了”“1998年,我们村位于蒲汇塘南岸的王家宅因漕河泾开发被动迁,位于北岸的邹家宅保留了下来”“2005年,邹家宅地块被开发商拿下,但之后却似乎被忘了”……

  采访时,“发哥”和邻居们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讲述邹家宅的“前世今生”。

  据介绍,邹家宅地块面积并不大,只有20多亩,地块内有54张权证、60多户居民,其中有的人家被划入了徐汇区,有的仍属于闵行区。地块上多是两层农村私房,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早在10多年前已破败不堪,村路两侧还搭建了拥挤逼仄的棚户房,本地居民只有不到200人,但租住的外来人口有1500多人。

  “发哥”大名叫王泉发,1954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邹家宅人。他家两层老楼约250平方米,建于1978年。前些年漏雨成了常态,到两年前,一场大雨直接浇塌了房顶。他和其他村民四处奔走反映问题,希望早日启动地块动迁、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他给记者看了好几段小视频,除了有他家塌陷的屋顶,还有整个宅基上“水漫金山”、居民趟走在积水中的场景。“2018年这一年,我们邹家宅被水浸了三次,最严重一次漫过了膝盖……”因为周围都建了商品房,外面地势都被垫高了,邹家宅就成了一个“小盆地”,一旦遇到大雨、台风就出现积水,居民苦不堪言。

  “特别是夏天,那里臭气熏天、野狗成群、杂草遍地,让人难以相信虹桥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虹桥镇副镇长何凡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到邹家宅走访,看到各种脏乱差如鲠在喉,“最多一户人家住了几百个房客,私拉电线现象严重,每天要跳闸好几次,整个地块至少有500个液化气钢瓶,处处都是安全隐患,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小难题。”

  何凡还说,前几年,虹桥镇在蒲汇塘两岸建设8.8公里绿地公园,但到了邹家宅地块,连施工车都开不进去,绿地步道只能戛然而止,一路之隔仿佛两个世界。

  “现在,我们不仅成功动迁了,还能在原地安置,终于赶上了好政策!”说起此次动迁,72岁的沈玉兰阿姨乐滋滋地告诉记者,自家已完成图纸选房,目前全家6口人租住在附近的钦州路上,虽然是第一次在外租房过年,但一家人还是开心不已。

  拦路虎

  其实,多年来,虹桥镇和闵行、徐汇两区一直想化解这个动迁难题,但有关人士到现场看了之后就摇头:太难了!

  何凡告诉记者,虽然邹家宅地块不大,但在这一“马拉松式”历史遗留问题的攻坚路上,有着一个又一个“拦路虎”。

  当初,开发商拿下邹家宅及周边地块时,这个地块规划要建幼儿园、泵站等,如今要“原拆原建”安置原住居民,就要进行规划调整,但幼儿园、泵站该“调整”到哪儿去?同时,这个地块太小,在开发商看来“无利可图”,一直不愿进行开发。如此,土地收回该怎么启动?巨额的投入资金从哪里来?

  其次,“一地两府”的现状处处是掣肘。地块靠近河道、高压线,对设计要求非常高,必须“退界”保持安全距离,这不是两个区可以解决的问题。更难办的是,两区动迁政策存在差异,到底该参照哪个区的政策,老百姓一直存在意见分歧。如何协调统筹,考验两个区的智慧……

  去年下半年,由市里牵头,闵行区和徐汇区共同协调和推进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并定下基调:由闵行区牵头负责规划调整、房型设计、动迁腾地、住宅建设等,建好之后移交徐汇区管理。7月下旬,闵行区仅用5天时间就在地块上建起700平方米的钢结构箱房,挂牌成立“动迁基地指挥部”,标志着动迁工作正式启动。

  见此情景,周边百姓纷纷拍照上传朋友圈:这次是动真格的了,长达20多年的动迁历史遗留问题终于有希望解决了!

  军令状

  去年下半年,闵行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挂帅,虹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领导班子,建立了定期例会和信息专报制度,会同市、区相关部门和虹梅路街道,强化组织协同,形成工作合力。闵行区、虹桥镇还立下了“军令状”:不折不扣落实市领导“尽早启动,尽快解决”的要求,力争在2021年春节前完成全部签约!

  “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党员骨干冲锋在前。”在动迁基地里,“红色制度”全面上墙,重要岗位亮出身份。由闵行和徐汇两区相关单位抽调57名党员,分成了咨询组、调解组、联络便民组,党员骨干按照任务分工为动迁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为了抢时间,动迁基地采取了规划调整和房型设计同步的“并进”模式。闵行区规划资源局牵头,所有涉及的职能部门全部参与进来,开展联合审批、提前审批、容缺审批等,硬生生在3个月内做到了可以“图纸分房”,而以前这项工作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最紧张的时候,闵行区房管局、规资局、建管局等部门的一位位科长就坐在制图员的身边,“手把手”指导后者画房型图,通宵达旦。

  经过规划调整,地块上原来要建的幼儿园被“放”到了虹桥镇的另一地块,新建泵站则通过对附近原有泵站的扩容来实现。

  与此同时,闵行区当机立断,在最短时间内把土地从开发商手里收储回来,并明确了新的开发建设主体为国有闵房集团,不以盈利为目的,而重在破解这一关系百姓民生的老大难问题。

  新的难题接踵而来:涉及20多年未解决难题,又“横跨”两个区,如何厘清问题难点,做细做实“产权清、人口清”的两清摸底?如何在短时间内制订让群众满意的动迁政策?

  虹桥镇动迁办常务副主任蔡凌云坦言,因涉及两个行政区域,并没有统一的农村集体保管土地资料,动迁指挥部选择从“翻老账”入手,通过积极协调,分别从两区土地部门以及档案馆调取了土地证材料,初步实现了“产权清”。为了做到“人口清”,动迁指挥部组成6个工作小组,在七八月的酷暑天加班加点,认真核实户口迁移情况、婚姻状况、人口结构等情况。过程中,工作人员甚至还奔赴崇明、松江等地实地调查。

  就这样,工作组将原来3个月的任务量压缩至1个月完成,并做到“产权清、人口清”零差错,为后续制定动迁政策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动迁政策,则是顺利签约的基础。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动迁指挥部反复对比两区动迁政策,根据“两清”情况,制作人口数量和结果不同的动迁方案,对各种情况进行研判,尽可能做到既有利于这次动迁,又不影响面上平衡。为了让老百姓了解政策,工作人员还针对每一户进行了模拟测算,让大家明明白白、心服口服。

  2020年12月12日,是邹家宅地块动迁的签约日,当天签约率就达到96.3%。剩余户主也在今年1月29日签约成功。此时,距离动迁指挥部挂牌才刚满半年。

  新生活

  2021年2月9日,72岁的杨老伯早晨7点就出门了,带着老伴和儿子一起赶到了动迁指挥部,和其他60多户邻居一同领到了各自的动迁过渡费。

  红光满面的老人笑得开怀:“我是属牛的,牛年我们全家迎来了好日子,真是牛气冲天啊!”老人计划,拿到动迁房后,自己和老伴住一个中套电梯房,其余房子分给两个儿子。

  据介绍,春节后,邹家宅地块将进入拿地流程,计划在今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交房。整个小区里,将建成4幢住宅楼,其中2幢22层、2幢18层,共319套电梯房。以前的邹家宅,村路狭窄逼仄,车辆很难通行,而今后,小区里车位配比达1∶1.2。不仅如此,邹家宅地块的对外交通也被进一步打通。动迁小区建成后,旁边将新开辟一条东西向的蓝蒲路,同时还在蒲汇塘上新增一座桥,通往钦州北路,大大方便动迁居民和周边百姓的出行。

  “这是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何凡告诉记者,新小区还预留了1800平方米的公建配套用房,规划为邻里中心、文体活动室、老年康体中心等功能场所。

  在动迁小区建设过程中,8.8公里长的蒲汇塘绿地公园也将同步建成,届时将成为动迁居民们的美丽“后花园”,由此,地块周边的环境品质也将进一步提升。(记者 黄勇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5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