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南京栖霞:抢占数字城市“风口” 打通科创走廊“关卡”

  原标题:抢占数字城市“风口” 打通科创走廊“关卡”

  “四新”栖霞,打造紫东增长极

  从高位谋划、规划出炉到项目排定、全速推进,一年间,南京“紫东崛起”态势愈加清晰。

  5月20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专题调度紫东地区建设,提出要着力打造紫东科创大走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城市,构筑“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战略增长极。

  作为紫东崛起战略的主要承载区,南京市栖霞区正乘势而上,聚力“三区联动”“三圈融合”,竞速“四新”行动新赛道。

  “四新”引领,

  抢占数字城市“风口”

  “你们7月份再来,这里将会大变样,成为智慧园区的示范工程。”5月14日,栖霞区金港科创园里,南京南邮通信网络产业研究院产业总经理严冬告诉记者,在这4万平方米的载体里,将形成5G+行业应用为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4公里外,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兴智路也正在“出新”升级。上个月,中国(南京)智谷宣布,要把这里打造成全市首条“车路协同应用示范路”,让无人驾驶、5G、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落地应用。

  “紫东核心区要适度超前布局5G等新型基础设施,搭建智能交通、建筑、载体等体系框架,构建城市智能治理体系。”张敬华指出,要使紫东地区成为充满现代感、科技感的“未来之城”,成为南京数字城市建设的示范和样板。

  翻看栖霞区的“新基建”行动计划,该区将推进总投资361.15亿元的64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抢先布局战略“基点”。该区明确“问题导向”——针对5G未来应用及技术难点、数据融合平台不足、无人驾驶路网缺乏、充电站点布局制约等问题,加快推进实施9个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总投资22.22亿元。图灵AI产业赋能中间件平台、凤凰新港数据中心、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栖霞区大数据平台……项目的指向很明晰:助力主导产业、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

  在栖霞区的新产业行动计划中,明确了四大方向: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绿色智能网联汽车、未来新业态,产业总规模超过400亿元。在未来新业态方面,该区将依托现有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芯片、算法两大基础,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软件、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四大类产品,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示范路、5G+AI应用示范区、数字交通示范区、深兰紫东示范园区、英特尔未来科技智慧中心等应用示范项目。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该区将完善城市数据采集,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应用,开放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开发健康医疗、出行服务等应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新研”发力,

  发掘创业生态“泉眼”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声音能看得见。”南大光声超构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詹喆介绍,他们的燃气安全声学监测预警系统已在北京试点,城市道路鸣笛声学定位抓拍已在多市应用。

  在同一栋楼的地下车库,李雪刚研制的“集装箱自动拆装锁机器人”正在测试。“我们攻克的是‘卡脖子’技术,上海港的自动化改造急着要货呢,我们期望今年能卖出近亿元。”南京和光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李俊说,孵化企业要“少而精”,他们正聚力3-4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另外一个核心产品——智能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在GE医疗、富士康、上汽、一汽、联想等头部企业进行试点。

  栖霞区科技局副局长詹阳介绍,在南大科学园里聚集的4家新兴研发机构已经孵化引进企业50多家。而这只是栖霞区发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区50家新型研发机构共引进配备科研和管理人才1626人,在研在孵项目465个,申请专利837件,累计孵化引进企业799家。

  在此前公布的南京市2019年度备案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中,栖霞板块9家新型研发机构获优秀奖绩效奖励资金2850万元。其中一等奖3家,占全市一等奖总数的42.9%。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入选“南京市十佳新型研发机构”。

  据介绍,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已孵化引进企业22家,总营收超6000亿元,项目总估值超过15亿元,融资1.04亿元。图灵创投基金首期规模2.6亿元,已完成对10家以上高科技企业的“天使投资”。日前,一个人工智能ESD辅助诊断系统已经在鼓楼医院上线使用。该技术就来自“图灵系”的透彻影像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这一成果将原本要花费七八个小时的整体诊断时间缩短到半小时内,大大为病理医生减负,既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更精细、定量化的诊断。

  校地融合,

  打通科创走廊“关卡”

  南京市委提出,要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视野,串联起仙林大学城、紫东核心区、麒麟科创园、江宁大学城,打造具有辐射带动力、核心竞争力的紫东科创大走廊。在贯穿主城东南部这条大走廊中,仙林大学城坐拥11所高校、20万师生,是“桥头堡”也是“智慧核”。

  “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设立2000万元仙林大学城科技创新资金,重点扶持和奖励的项目包含高企培育、专利申请、创新载体建设、文化设施建设等4个方面。”5月21日,在南京创新周系列活动——仙林科技城发展联盟第九次理事会上,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潘志宏发布了最新的科技创新奖励政策,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招引,按照标准一次性给予1万元到15万元不等的奖励;对高校创建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省市级科创载体,给予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奖励。

  这一联盟理事会定期会晤的主题是,每年解决一批校地共同关心的重大事项,推动一批科技成果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加快落地。会上发布了南京三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建八局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在内的172项企业技术需求。

  “共谋数字城市核心区的建设,共同打造紫东科创大走廊,是我们的‘大家事’‘分内事’,要‘做新事’。”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说,与仙林和紫东“共生共荣”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高校院所要进一步对接好政府和企业需求,推进科技成果项目、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互通互利、共生共赢。他介绍,截至去年底,南大双创示范基地在仙林大学城内累计引进企业148家,去年在园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实现营业收入1.6亿多元;累计引进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32名;22家“南大系”校企产学研合作机构、政产学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园区……

  “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开发区产业圈‘三圈’融合发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栖霞区委书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工委书记黎辉说,“三区”高层次人才高度集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正加快完善,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三区”将继续聚焦创新名城建设,乘势而上,在协同发展上更加聚力,继续深化融合发展,加强校地院企对接,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从人才、技术、资本三个方面,构筑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仇惠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30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