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台州:“不识字”农民创下“国字号”

  日前,在位于浙江玉环市清港镇凡海村的浙江凡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浙江凡果”)基地,陈福友正与采摘工人一起,对一筐筐青提进行装箱、过秤、装车。这批青提是运往福建的,每箱约15公斤,共100余箱。

  眼下,正逢葡萄集中上市期。不久前,有关部门公布了2020年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组织名单,“浙江凡果”入列,这给该社今年的葡萄销售增添了大大的砝码。

  “浙江凡果”如何能够评为国家示范社?

  挽救“烂果”创立“凡果”

  2006年,陈福友在外办厂亏损严重,于是决定回家搞农业。

  玉环是台州葡萄的重要产区,该市种植面积近9000亩,产量达1.2万吨。在凡海村,有百余名农户从事葡萄种植,但会种不会卖,如何销售成为一个难题。

  能不能搞一个组织专门销售葡萄?2008年,陈福友牵头成立玉环县神果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合作社社员共87人。

  根据合作社章程,当成员售卖葡萄有困难时,合作社出面收购。有些成员抓住这一“漏洞”,要求合作社以市场价收购那些烂了的或者品质不好的葡萄,这严重损害了合作社利益。

  “当时办合作社,以为申请个营业执照就行了,没想到困难重重。”陈福友说。

  人数多、文化程度低、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不服从管理……“神果”逐渐变成了“烂果”。

  不过,陈福友和部分合作社成员心有不甘。在当地农业部门帮扶下,陈福友开始缩减合作社人员,整顿管理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成功将“烂果”挽救成了“凡果”。

  2010年12月28日,浙江凡果葡萄专业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浙江凡果”主要以出资和出田地两种方式入股,销售渠道主要为市场批发、网上售卖、果园采摘、农场自售。

  “不识字”的农民有大智慧

  “第一,与合作社成员共坚持;第二,与其他合作社合作;第三,坚持诚信经营。”这是陈福友经营合作社的三大基本原则。

  “我不识字,电脑也是硬学学起来的,足足花了一年半时间。”陈福友说。

  虽然不识字,但陈福友有一股韧劲。为将合作社经营得更好,每年都会去省里参加十余次会议,去各地的合作社考察学习。

  如何拓宽销路?他选择技术入股其他合作社,借助他们的销路拓市场。

  “我们与七个合作社有合作,西安一个,福建三个,上海一个,嘉兴一个,无锡一个。”陈福友告诉记者,“我们指派技术人员过去指导,以技术入股,共同拓展葡萄市场,将葡萄销往各地。”

  渠道有了,如何销出去?秘诀是:诚信。

  “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二字。”陈福友说,“我们合作社出售的葡萄都会严格按照3公斤标准装箱,少于2.95公斤的,一箱赔十箱;运输途中有腐烂的,直接赔一箱。”

  据了解,目前浙江凡果葡萄种植面积800余亩,年产量1400多吨;引进和自主开发新品种,由原先的单一品种发展到五大类60多个品种。

  好葡萄才会有好价钱

  “规模大,品质高,收益好,这是浙江凡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能够成为国家级示范社的重要原因。”玉环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农业产业发展科主要负责人董向阳说。

  扩大种植规模只是第一步,如何提高葡萄的质量和产量,增加社员的收益才是重中之重。

  “我去宁波考察,发现那里的合作社用一种机器把葡萄枝打碎当肥料用,而我们都是采用焚烧葡萄枝的办法,不环保。我就把这个机器引进来。”陈福友说,引进机器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调节地温,进一步提高了葡萄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该社也引进了在葡萄园里铺反光膜技术。反光膜能提高葡萄的着色度和含糖量,促进花芽分化,为第二年的增产打下基础。葡萄品质好、产量高,合作社的收益自然增加。目前,葡萄远销福建、江苏、上海、江西、湖北等地。去年,该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371.94万元,实现利润103.43万元,利润率27.81%。(张怡 张琪 徐素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3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