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智能化,让办案有速度更有精度

  2月下旬,杭州上城区人民法院基金小镇人民法庭对一起金融借款纠纷案件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开庭审理。庭审现场只有一名法官,原告、被告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远程出庭。开庭不到半小时,法官当庭宣判并线上向当事人发送了判决书。法庭副庭长袁翠玉说,类似的金融借款纠纷案件办理,以往从开庭到结案,平均需要约40天,如今全程不到1小时。

  案件高效办结的背后,是省高院牵头开发的法院智能化协同应用平台。按照“平台+智能”的顶层设计,这项应用以浙江省统一的办案办公平台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通法院人、案、事、物全流程。

  “金融借款纠纷案件得以快速办结,依靠的就是平台上的人工智能技术。”袁翠玉介绍,省高院针对这一案件类型专门领衔开发了AI智能法官“小智”。在金融借款纠纷案件办理过程中,“小智”承担了智能分析案卷材料、实时生成证据链、自动定位证据、同步制作裁判文书等工作,为法官提供全流程智能辅助。在节省人力的同时,提升法官办案的精准度和效率。

  以数字化平台建设为牵引,全省法院的办案办公流程已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全方位转变。去年9月以来,依托办案办公一体化平台,法院系统全面实施无纸化办案改革,当事人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申请立案,法官在线上完成立案到开庭的全过程。截至2020年底,全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从原来的62天缩短到52天,比上年缩短15.5%;全省法院无纸化办案率超过98.88%。

  实现办案办公数字化后,法院智能化协同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省各级法院原本存在的内外融合、上下对接等难题。“平台设计时,我们的目标,就是为群众营造一个全省统一的24小时线上法院。”省高院大数据处处长翟寅生告诉记者,平台上线前,全省法院系统共有84个业务子系统。诉讼人、法官、律师在参与案件时,各自需要分别登录十多个系统。系统间的壁垒,使得案件信息无法互联互通,降低判决效率和准确度。

  为此,省高院将这些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由不同供应商研发的业务系统打通,并对接公安、民政、市场监管、人力社保等十多个政府部门和省内银行金融机构的数据信息,使全省各级法院实现所有案件在同一个平台线上办理。2020年,全省法院新收各类案件156.5万件,办结160.5万件,同期结案率102.6%,居全国第一。

  数字化改革正激发数据资源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运用平台积累的海量司法数据,全省法院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1月,浙江法院推出“智慧执行2.0”系统,通过自动分析法院智能化平台积累的数据资源,这一系统可自动实现生成案件分析报告、当事人信用画像、文书网上送达等功能,对执行办案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监控,且全程留痕公开。

  “进一步树立数字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能力和方法、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是改革进入新阶段后我们努力的一大方向。”翟寅生表示。(陆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88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