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杨浦:三个小区“合体”,破围墙更破心墙

  在杨浦区,城市更新的脚步从滨江深入社区肌理,背后催生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创新理念

  三个小区“合体”,破围墙更破心墙

  近日,上海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博览带,一座由建筑师“削”出来的烟草仓库因外形酷似“巴比伦空中花园”,成了年轻人和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而在杨浦腹地,辽源西路三个老小区“破墙合并”,让社区焕然一新。

  一座城市的面貌,在于大开大合的公共空间,更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寸角落。“治大国若烹小鲜”,城市里微小的改造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对居民来说却是关系每日生活的大事。9月23日,“大国小鲜@基层之治”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杨浦滨江和辽源花苑居民区。

  从城市更新到社区发展,从社区营造到地方创生,这些年,上海城市更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更深入改变人们的点滴生活。在城市更新背后,催生出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创新理念,未来可共享的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心灵空间。

  更新,从面子到里子

  从秦皇岛路码头出发一路向北,中国第一座陆上水厂、中国最早的民营船厂、最早的外商纱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中国最早的煤气供热工厂等中国近代工业“之最”逐一亮相。杨浦滨江南段岸线上,规划保护保留的历史建筑共有24处,66幢,很多都是规划团队在冲击钻下“抢救”下来的工业遗存。

  位于安浦路宁国路码头附近,有一座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仓库高30米,宽40米,长100米,南北向地横亘在城市与江岸之间。“仓库的历史不长,既缺乏工艺价值,也不具备明显特点,因为阻挡了滨江景观视线,按照规划,这座仓库被列在了拆除名单里。”负责设计的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师章明说。

  然而机会也蕴含在障碍之中。“表面上造成阻挡的建筑,如果通过切割,或许可以转化为连接城市和江岸的桥梁。”设计师在方体仓库上“大笔一挥”,巨大方正体仓库被“削”成了一座面向滨江的观景平台——绿之丘。

  经过削切后的建筑减少了50%的体量,在面向水岸和城市的正反两面,均呈层层跌落的阶梯状。平台上种植了垂直绿化,就像一个个绿色托盘,让人联想到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人们从杨树浦路进入,经过绿之丘内的双螺旋楼梯直通到屋顶,一个环形的游廊悬在空中。临空而立,黄浦江景尽收眼底,而脚下就是滚滚流淌的江水。

  从一座遮挡物变成一座桥,把城市和滨水空间连接在一起,这样的“奇观”在杨浦滨江并非唯一。

  2019年9月,5.5公里南段滨江全面对公众开放,电站辅机厂、皂梦空间、杨树浦发电厂等逐一揭开神秘面纱。在厂区巨大发电车间的背景下,码头上的塔吊、灰罐、输煤栈道等各种工业遗存星罗棋布,新与旧在此交汇。在日前举行的上海旅游节开幕式上,杨浦滨江以“最有温度的生活秀带”成功入围上海六大“文化旅游推广窗口”。

  一边是世界仅存最大的滨江工业遗存博览带,而另一边,城市更新的脚步也逐渐深入社区肌理。在离滨江不到4公里的江浦路街道,辽源花苑小区也经过合体和改造实现了华丽转身。

  辽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铁路公房,原本是江浦路街道五环居民区的三个独立小区,一墙之隔,互不往来。然而三个老小区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辽源西路190弄没有物业。铁路公房物业费入不敷出,公共配套不足。打虎山路1弄空间小,仅有两幢住宅楼,主干道停放了车子以后,人要侧着身才能进去,平时老年居民连晒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江浦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郑军说。

  两年前记者曾走访过这三个小区,当时的社区空间狭窄,设施陈旧,如今再访,环境完全变了样。小区多了一个中心广场,孩子们在五彩的儿童活动场内玩滑梯,大人们在林荫下的座椅上交谈。广场中央还有一个造型特别的雕塑,三片不规则构件晚上会发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纪念着三个小区的“合体”。

  突破,从围墙到心墙

  傍晚时分走在辽源花苑的小径上,几个年轻人盘腿坐在地面涂鸦,一个个窨井盖变成了彩色的图画。“我画的是个地球,这是非洲、大洋洲……”画画者是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小区阿姨们买菜回来,蹲在路边看得津津有味:“小姑娘画得老好的。”

  这样的景象,在辽源花苑的居民眼里已是常态。因为当初这个小区的改造,就是源于一支大学团队与居民的共同探索。

  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社区规划师陆勇峰还记得三年前刚到小区调研的情景。“三个小区各自空间很小,但犄角旮旯很多,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小区之间有高达5米的‘打靶墙’,把公共空间彻底割断了。”从那时起,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里形成。

  2017年3月8日,第一次意见征询会在睦邻中心最大的会议室举行,陆勇峰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来了100多位居民。当陆勇峰把“破墙合并”的方案提出来以后,居民炸开了锅,把设计师团团围住,都觉得不可能实现。从方案设计,到业委会征询居民意见,到方案调整,再到敲定最终计划并获得三分之二居民通过,前后经过了一年时间。

  “一开始,打虎山路1弄的居民比较反对,这个小区的管理设施和条件都比其他两个小区好,担心小区围墙打开了,会‘拉低’小区的环境和‘身价’。”江浦路街道五环居民区书记虞净说,“合并小区,打破的不仅仅是围墙,更是心墙。”

  陈秀莉夫妻住在铁路公房一楼,老先生腿脚不便,夫妻俩便在自家天井开了一扇门,方便残疾车每天进出。然而社区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违建的门拆除,夫妻俩一开始坚决反对。“很多老年人房子买在一楼就是看中天井可以停车、晒被。”虞净说,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门封闭以后,建设团队又专门给一楼居民开了扇窗,让阳光照进院子。后来,夫妻俩也成了社区志愿者,主动帮助协调改造过程中的邻里矛盾。

  2018年10月,三个小区完成合并更新,但还缺一个名字。自治团队发起了新家园名字征集令,没想到一发出去就收到了十几个居民的邮件,还有阿姨发来家里宝宝取的名字。经过所有业主和租户一人一票投票,“辽源花苑”诞生了,寓意小区改造好以后像花园一样美丽。

  共享,从小家到大家

  改造后的辽源花苑里有一条颇受居民欢迎的健身步道,从小区内部一直延伸到外面的打虎山路上。傍晚,街上烟火气十足,周边学校下课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边走边嬉闹,居民买好菜在路边的休闲座椅上歇脚,还有年轻人在健身步道上跑步。

  社区更新的脚步不仅限于小区内部,还延伸到了整个街区。一个充满设计感的座椅,一个街角雕塑,一个绿化厕亭,无不透露着设计师的匠心。“很多创意其实都是来自于周边居民的建议。”陆勇峰说,社区和街区是居民共享的空间,充分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居民自己亲手设计和维护共同的家园,这才是城市更新的意义所在。

  共治共享的理念,在滨江建设中同样得到体现。“过去,滨江建设更关注公共空间开发了多少,修建了多少公园、绿化和道路。”杨浦区滨江办常务副主任、滨江公司董事长左卫东说,如今滨江建设更应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建设以人为本的软硬件设施,引入百姓喜闻乐见的商业业态,从细节处体现人性和温度。

  位于杨浦大桥以西的杨浦滨江岸线上,一座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是“人人屋”党群服务站。“人人屋”的名字,本来就是人人都在一起的意思。这样的党群服务站,到今年底将有8处,平均每700米滨江就有一处。而未来,他们除了服务市民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人民建议征集点。

  9月25日,杨浦滨江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平台将正式启动,并面向公众举行首次集中征集活动,就滨江区域的开发、建设、管理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使城市的发展契合人民的需求。杨浦滨江正朝着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迈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9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