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科技产业

237万人次“云观AI”,好奇与期待是驱动力

  7月11日,为期三天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下帷幕。截至当天20时,线上云展览“3D AI家园”的参观人次超过237万人次;去年大会举办的线下展,接待人数是24万人次。

  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技术,以它为主题的展会专业性很强,去年24万人次的参观量已着实不少。可为何今年还能增长近10倍、每日参观人次近80万?

  展览形式的变化很重要——云展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论参观者身处何地,都能看遍全球最新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更多的人对它充满好奇和期待。“3D AI家园”恰恰用直观的方式,呈现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的成果。

  人工智能到底在哪里?在“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今年大会的开幕式上,小冰、小度、小爱、泠鸢yousa这四大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形象组成“AI女团”,同唱一首歌。它们绝非只会唱歌助兴,而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助手。

  比如,传统家用电器植入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语音助手,能立刻变成智慧家电,听得懂用户的指令,还能与用户交流。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在大会上披露了一组数据:过去三年,智能家电年产值增长是整个家电行业的5倍,其中仅通过天猫连接的设备就已超过2.72亿件,约是三年前的30倍。这些拥有语音助手、能够协同工作的家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变得更加智能和舒适。

  人工智能能做的,还不仅为个人生活锦上添花。在教育医疗、养老助残、交通运行等公共服务领域,更好的生活同样触手可及。

  比如,每年的大会都会讨论“人工智能会否抢走人类的工作岗位”,可每年的主题展览都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告诉世界: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朋友、助手。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采用了在本次大会获奖的创新成果“奕诊人工智能全专科问诊分诊辅诊平台”。一台iPad平板电脑将人工智能分诊能力囊括其中,不同状况的急诊科患者在iPad帮助下,可获得高效准确的分诊服务——神志清醒、行动自如的患者,与iPad里的急诊机器人互动,自助完成预诊、体征检查;有伤病或高危患者,可由护士拿着iPad,跟随移动病床进行移动接诊。

  iPad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迅速与医院的医疗设施和资源相匹配。统计数据显示,有了人工智能加持,急诊科的高危患者从分诊到抢救室,不会超过3分钟;急诊科的分诊准确率,从70%提高到97%。显然,护士的工作岗位还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显著提高。

  类似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还有很多。它们的诞生并没有取代人类,而是推动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更加公平、准确地提供给每个人。

  云展览“3D AI家园”是以上海为模板建立的,既是因为这场大会在上海举办,更是因为城市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最广阔、最丰富的应用场景。交通出行、住房家居、教育医疗、养老助残、文化体育……无不有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可能。而城市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平台,链接创新成果与生活场景,让新技术真正服务人类。

  记者留意到,三天的大会有一个颇具匠心的设计:在最后一场名叫“全球人工智能的传承与发展”的论坛中,出现了4位中外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美国工程院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沈向洋、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陶大程。4位重量级学者在最后亮相,恐怕与这场压轴论坛的议题有关。

  压轴演讲的潘云鹤说,以往的科研重视两部分内容,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一是应用系统研究。但人工智能跨学科、跨行业,所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需要一个能提供支撑和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者不是学界,也不是企业界,而是政府。因为政府要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推动新技术与新场景的融合。

  这个论坛设置上的细节,或许释放了一个信号:在上海,链接新技术与美好生活的努力,没有也不会因为大会的落幕而停止。(记者 任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602
收藏
分享